生孩子是一桩人生大事,受到“多子多孙”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多了,家庭氛围就很热闹,长大之后也能互相帮助。
那你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吗?如果不进行避孕的话,女性最多能生几个孩子呢?
被69个孩子同时叫妈,会是怎样一副场景?
来自“战斗民族”俄罗斯的瓦西尔耶娃,就享有这样的殊荣。在她这一生中,一共生育69个孩子,除了其中2个因为身体原因死去之外,其他孩子都健康地活着。
那么多个孩子,瓦西尔耶娃光是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就得忙得手忙脚乱了。不过,瓦西尔耶娃对此却是乐此不疲,她似乎很享受母亲这个身份。周围邻居对于这样的多子家庭也格外关照,瓦西尔耶娃夫妇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养大、养好。
目前,国外针对像瓦西尔耶娃这样特殊的家庭,政府还会安排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访问,如果育子生活有什么不便,政府还会给予全方位的帮扶。这就怪不得,国外很多夫妻一生起娃来,就刹不住车了。
不过,瓦西尔耶娃之所以能够顺利生下那么多的孩子,除了体质健康之外,或许还存在基因的影响。据了解,在瓦西尔耶娃的69个孩子中,并不存在单胎这个现象。据统计,瓦西尔耶娃一共生育了16对双胞胎、7对三胞胎以及4对罕见的四胞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瓦西尔耶娃从“生育效率”上,就远超寻常妇女。但瓦西尔耶娃如此高频率的生子现象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用现在的话来讲,可以用“十分炸裂”描述。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瓦西尔耶娃的生子数量,至今尚未被突破。
非洲的生育率也居高不下
除了瓦西尔耶娃“超额”生子之外,在美国、非洲等地也一向崇尚“多子”。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美国家庭就是多子女的。这跟他们的国家生育政策、政府补贴扶持以及国民观念相关。除此之外,要说生孩子哪洲强,非洲绝对位居最前列。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的非洲地区,经济条件尚弱。因此,他们崇尚多子的原因,极有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男性劳动力,工业欠发达的非洲人,大多只能从事农耕、狩猎等活动,以此谋生。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中,索马里的生育率占整个非洲生育率的前三。据了解,从平均水平来看,每名索马里妇女基本会生育6个孩子左右。而非洲索马里的高生育率,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就一路突飞猛进,堪称“生育大国”。另一方面,非洲的尼日尔以每名女性平均生育约7个孩子的数量,问鼎非洲第一。
老一辈的人生了那么多孩子,身体真的能忍受得了吗?
人们真的那么热衷生孩子吗?就目前的国内的情况,不光是生育率的问题,就连男女婚配的问题,都时不时存在低迷的现象。
但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至上个世纪70年代,可是我国生育的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每家每户有4个孩子至6个孩子是常有的现象。但这种生子似“赛丰收”的场面,主要是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家庭观念影响。
也有人疑惑,老一辈女性一生生育了那么多子女,身体难道不会出现损伤吗?还有一些女性,在月子里就又怀上,这一个接一个地生,身体真的撑得住吗?其实,从表面上看,老一辈妇女好似不知疲倦的“生产机器”。但其实短期内频繁地生育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科学研究表明,女性在生育之后,身体机能会极速下降,尤其是身体内控制抗衰老蛋白的DNA会大量流失。因而,大多数频繁生育的女性,脸上的容光以及胶原蛋白会明显地流失,给人一种疲惫沧桑的感觉。另外,女性因为频繁生育,子宫、骨盆、脊椎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进入现代之后,人们知道了更多有关生育的科学知识,因此在生育上有比以往有更多的考量,同时也在无形之间限制了生育的数量。
我国就先后经历了“少生优生”、“独生子女”、“二胎家庭”、“三胎政策”等年代。每个家庭拥有1个孩子或者3个孩子,应该是国人较为理想的家庭状态。
如果不避孕,女性能生几个孩子?
摒除社会环境、观念、政策等角度,从生理角度来看,如果不避孕的话,一个女性能生育多少个孩子呢?
就科学研究来看,健康女性一生约能排出400枚至500枚卵子。从正常的体质来讲,一个健康的女性,自生理成熟之后,每个月会排出1枚左右。假设15岁初潮期到55岁绝经期之间的有效生育年龄约为40年来看,不间断生育的话,基本能生育40个孩子,当然这只是个保守的估算。
这40个孩子是不计生育损耗的,除了身体机能受影响,还有生命安全隐患,毕竟人们经常将生孩子比喻为“从鬼门关闯一趟”。
像是生育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瓦西尔耶娃这种情况较为特殊,一是其易孕体质以及较好的身体素质;二是瓦西尔耶娃夫妻间,其中一人的基因影响,致使双胞胎、三胞胎,乃至四胞胎的诞生。
虽然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女性身体基础较好,易孕易生,或者携带多胞胎的基因,但很难像瓦西尔耶娃一样中到彩蛋,集所有生育优势于一身。虽然瓦西尔耶娃所创的吉尼斯世界记录令人望尘莫及,但养育六十几个子女绝非易事,对瓦西尔耶娃个人的身体损伤也难以避免。
自古以来,女性生子就并非易事,所以在生孩子这件大事上,还是不要盲目攀比的好,且生且珍惜。生育子女,除了要考虑身体素质,还得多重考量经济条件、福利政策、社会环境等,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