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庐陵 发表于 2024-10-13 12:08:26

怀念母亲(文/朱文勇)

怀念母亲(文/朱文勇)



在初冬的某天清晨,天气带着微微的寒意,我开车载着女儿一同上班。后座的女儿一声清脆甜美的“爸爸,生日快乐!”如同冬日里的一缕暖阳,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然而,这一声温馨的祝福,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悄然开启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心情瞬间沉重起来。我颤颤地对女儿说:“我想妈妈了。”稍微停顿,又补充一句“也就是你的奶奶。”女儿沉默着,或许她无法理解我此刻复杂的心情,不知该如何回应。毕竟,母亲因病离世时,女儿尚未出生,“奶奶”这个称谓对她而言,只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概念。



我们这代人,对生日往往不太在意,通常都是家人的温馨提醒,或者手机广告,才恍然知晓。然而,每个人的生日都与自己的母亲紧密相连,因为没有母亲,便无生日可言。尽管母亲已经离开我二十多载,但我对她的那份深厚情感,永远珍藏在我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一经唤起,她的音容笑貌、点点滴滴,如同镌刻在千年石碑上的铭文,永恒而清晰。



我的老家在永新南乡,对于母亲的称谓,我们通常不叫妈妈或母亲,而是称“艾喔(爱我)”。经查考,“妈妈”的叫法,源于婴儿本能的发声,比如“mama”的发音简单且易上口,适合幼儿最初的学语。“母亲”的“母”字,则在古代汉语的字形上,像一个妇女跪坐,怀中抱着孩子喂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养育孩子的姿态。这二者强调的是“形”,比较简单、直观。而我老家“爱我”的叫法,与前二者截然不同,表达的是“意”,比如爱意、情感,可以上升为理性内涵,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称呼方式,也是最深情、最贴切、最饱含情意的叫法。试想,这世间还有谁能比母亲更爱自己呢!



母亲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乡下妇女,她未曾上过学,仅上了几天夜校扫盲班,或许她所认识并会写的字只有她自己的名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平凡的母亲,却深谙许多为人处世的朴素道理,例如“忠厚传家”“积善行德”“安份守己”等等。她总是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用这些道理教导我们。我们自幼便信奉母亲的教诲,并树立了明确的是非观念,知道何事当为,何事不可为。

母亲一生最大的成就,无疑是含辛茹苦地生养了五个孩子。大女儿四岁时过继给姨家,剩下的四个孩子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辛的岁月里能健康成长,凝聚着母亲数不尽的心血和付出。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小时候我们兄妹相继出“水痘”,母亲连续数月精心呵护,不辞辛劳地四处寻医问药,精心烹制清淡可口的饭菜,唯恐照顾不周给我们的身体留下瑕疵,真真是殚精竭虑,操碎了心。



母亲向来勤俭持家,她对每一样生活开销都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分钱用。但在孩子身上,她从不吝啬。每年生产队那微薄的分红,只有到了年底才能兑现,扣除一家人的口粮之后,所剩无几。即便如此,每逢过年,母亲总是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每人置办一身崭新的衣裳。即使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母亲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下尊严,向亲戚朋友借钱,只为了子女的新衣。这不只是让孩子们过年开心愉悦,更是让孩子在他人面前不感到自卑。而她和父亲却依旧穿着补丁旧衣。

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对子女满怀期冀,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山村。在那时,虽说小学学费只需几块钱,但对我们这个常常入不敷出的家庭来说,供养几个孩子相继上学,这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母亲总是拼了命地连轴转,刚结束生产队的繁重劳作,又急忙地捡起家里的各项杂活,用那长满老茧、粗糙干裂的双手,从贫瘠的土地中艰难地获取那微薄的收入。



在我的记忆深处,农村生活犹如被艰辛与劳苦层层包裹的沉重枷锁。村庄地处边远山区,那层层叠叠的梯田狭窄而又绵长,仿佛岁月刻下的一道道深深沟壑,无声地诉说着生存的无尽艰难。由于梯田地形的限制,即使有当今的现代化机械也难以施展。在这片土地上,耕作和收割全然依靠人力的肩挑手提,以自身的蛮力和汗水艰难地刨食。母亲,就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付出,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长大,这是何等的艰难!



母亲性格刚强好胜,从不甘居人后,这一点不仅我们家人心知肚明,生产队的全体社员也都一致认可。无论是修茶山、挖田岸的劳动,还是在又苦又累的农忙“双抢”,母亲总是走在最前面,干得又快又好,动作麻利高效,常常遥遥领先他人,一人干两三个人的量。正因如此,在工分评定时,一般女劳力通常只能拿到 8 分,而母亲却能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获得令人称羡的 9.5 分。

母亲任劳任怨,很能吃苦。父亲多次外派参加水利设施的修建,一去就是数月之久,家里全靠母亲操持。她常常拖着疲惫的身躯,晨曦忙碌,天黑方归,哪怕累得腰酸背痛,从未有过叫苦和抱怨。

有一年,公社的秋溪铸锅厂急需大量木炭,父亲又被指派烧木炭。母亲为减轻父亲的劳累,经常在生产队散工后或出工前,披星戴月走十几里山路把木炭挑回家。母亲曾笑着说:“昨天晚上,月亮特别大。我估摸着时辰进山,回到家时天还没亮。赶紧煮好早餐,坐在灶前的木凳上眯了一会儿,正好赶上队里的出早班。”在以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月亮为时间的年代,我估算母亲半夜两三点就进山了。每当想起母亲这番话,我的心就被深深刺痛。

分田单干后,母亲更是鼓足了劲,鸡鸣而起、荷月而归是常态,她弯着腰,手持农具,在田地里挥汗如雨,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她也顾不上擦一擦。哪怕烈日当空,哪怕狂风暴雨,她都不曾停下劳作的脚步。她的心里时刻装着自家的田地,生怕庄稼的长势、收成不如别人家而被人耻笑。



母亲就像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停地运转。现在想来,母亲那是用透支生命的方式养育我们,而这样艰难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多年。



母亲心地善良,这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每当母亲得知谁家媳妇即将临盆或者刚刚生产,她总会毫不犹豫地拎起积攒许久的一筐鸡蛋,或者抓一只自家辛辛苦苦饲养长大的鸡,亲自上门探望。那时候,鸡蛋和鸡对于各个家庭都是珍贵的食物,然而母亲却慷慨大方。我常常听到母亲念叨:“X 家媳妇‘有喜’了,咱们自家就少吃点蛋,积攒一些给人家坐月子补身子。”不仅如此,自家做了“豆粉米果”,母亲也要给邻居家送上一碗,还经常叫我去当小跑腿。懵懂无知的我,觉得难以理解,心里不禁埋怨母亲,为何总是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送给人家。

村里有一位“五保户”老奶奶,年逾古稀,瘫痪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又无人照料。母亲便经常主动去照顾,帮她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陪老奶奶聊天解闷,让她不再感到孤单。甚至还时常帮她洗澡擦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一直照顾到老奶奶安然离世。



母亲的善良,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周围人的心田,村里人都夸赞母亲“积了德”。如今,我才深深明白,这是母亲待人真诚、富有爱心的自然流露。同时,也是母亲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儿女“积善行德”的具体示范。



在我孩提的认知中,父母仿若无所不能的巨人,仿佛世间没有任何困难能够将他们难倒,他们始终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营造一个安稳的港湾。那时的我,只要能有一口饱腹的食物、有一件蔽体的衣裳,就会感到满足和自在,从未真正领悟父母为了维持生计的种种艰难。然而,这种天真幼稚的幻想在不经意间被打破。

有一年,为了给家里多增加点经济收入,父亲跟着别人去了很远的地方“打砖坯”,家里只剩下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年幼的孩子,日子过得愈发艰难。有天,母亲满脸忧愁地说道:“家里没有一分钱了,连盐巴和火柴都买不起。”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的母亲,吩咐才刚七八岁的我,去二十里外的亲戚家借 20 元钱。我独自一人,走了整整一上午才抵达。然而,满怀期待的我最终只借到了 2 元钱。我小心翼翼地把这 2 元钱紧紧地攥在手心,仿佛握着宝贝似的放进口袋,一路上提心吊胆,生怕把钱弄丢了。当我回到家把钱交给母亲时,钱已经被我的汗水浸湿。母亲看着那少得可怜的 2 元钱,脸上露出了无奈和失望的表情。



还有一次,家里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母亲挑着箩筐去生产队借一担粮食,以解燃眉之急。然而,仓库保管员与我家素来不合,任凭母亲如何央求,他就是不开门借予,母亲最终空手而回。当时,我看到母亲的脸色极为难看,满是愤怒和无奈,结果我家连着吃了几天的地瓜稀饭。

这两个画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始终挥之不去。每当回忆起那个场景,我的心里便会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寒意。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幼小而单纯的心灵开始逐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和生活的艰难。这些事,母亲虽然没有过多的说教,却用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给我上了极其重要的一课。后来,每每想到这些,我总是感慨万分,心中充满对父母的感恩和敬意。



母亲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谦卑和低调。然而,有一件事却使她最为骄傲和自豪,那便是她毅然决然地把仅有的两个儿子先后送往了部队参军。

曾经,有人对此感到十分不解,面带疑惑地笑着问她:“你把儿子一个个都送去当兵,难道你真的舍得吗?”母亲迟疑了一下,然后微微一笑,目光坚定而又充满力量地回答:“倘若大家都不愿意去当兵,那又有谁来守护我们的国家呢!”我始终认为,这是母亲一生中最为豪迈、最为掷地有声的话语,她或许是受到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标语的深深浸润和影响而表达出来的。但我深深知晓,母亲私底下还是满心希望已经长大的孩子,能够时刻陪伴在身边,帮她分担些生活重任,从而满足“终于熬出了头”的人生期待。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大哥参军之后,她的内心深处被无尽的不舍和深深的牵挂所填满。母亲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刻,独自坐在门前的木垛上,对着远方失神发呆,暗自垂泪。特别到端午、中秋、春节等佳节团聚之时,她对大哥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每每看到邮递员从家门口路过,她都会迫不及待地跑过去询问:“有没有我儿子的信?”母心有子,见信如见人。如果没有信件她就很失望,总会嘀咕念叨好一阵子。一旦收到大哥的信件,她便满心欢喜地叫我反复念上好几遍,只为从中了解大儿子在部队的近况,比如是否过得舒心,饮食是否可口,训练是否辛苦劳累?以释解心里的挂念。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大哥在部队表现出色,成绩斐然。在服役的五年时间里,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战士”等荣誉称号。这些闪耀的荣誉和突出的成绩,让母亲在那无尽的思念中获得了开心的慰藉和由衷的自豪。

大哥退役的第二年,我又踏上了参军的征程。母亲把之前对大哥的那份深沉思念,转嫁到我的身上,重复着之前的牵挂和不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母亲的后半生是在绵绵不断的等待和魂牵梦绕的思念中度过的,漫长而无期。

唐朝孟郊的《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给我缝补的一件汗衫,让我深深地领悟到诗中的深刻寓意,真切地感受到母亲那深沉无垠的爱。



记得有一年我回家探亲,在将要返回部队的头天晚上,母亲满心不舍,眼中满是眷恋,仔细地帮我整理行李。忽然,她发现我的一件汗衫出现了脱线,便立马翻找出针线,小心翼翼地戴上老花眼镜,用那爬满皱纹的双手,颤抖着穿针引线,昏黄的灯光下,她的眼神温柔而专注,每一针每一线都仿佛在倾注她一生的慈爱。

这件汗衫,我虽早已不再穿,但因为有着母亲亲手的缝补,多年来我一直视若珍宝般珍藏着,始终没舍得丢弃。因为它承载着母亲对我的关爱与牵挂,是母亲留给我最为珍贵、最为温暖的念想。每当看到它,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那“意恐迟迟归”的神态和忧愁。



母亲在 1995 年猝然长逝,生命永远定格在 59 岁这个令人痛心的年纪。她的遽然离去,给了我最沉重的打击,留下了一道永远难以弥合的伤痛裂痕,以及深深嵌入灵魂的内疚。

听到母亲离世的那一刻,我的世界瞬间分崩离析,坠入无尽的黑暗深渊,禁不住心如刀绞,泪如泉涌,呆呆地朝着老家方向,双膝重重跪地,久久不愿起身。我急迫地递上请假报告,然而因特殊时期,上头仅批了三天的假期。就当时的交通状况而言,从福建回老家路途漫漫,单一程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来不及进家门就得匆匆折返。我在艰难、痛苦的权衡之下,忠孝难以两全,只得无奈地放弃奔丧,满怀愧疚与痛苦地拜托妻子替我为母亲送终。第二年清明节,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母亲的坟前,看到那孤单、冰冷的坟墓,长跪不起,放声痛哭,将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无尽悲伤、深深的悔恨和难以言表的痛苦,一股脑地全部倾泄出来。



常言道:“羊跪乳,鸟反哺”,连动物都懂得感恩,何况我们人类呢!我在母亲分娩的阵痛中呱呱坠地,在她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逐渐长大。当我刚刚具有分担家庭重担的能力之时,却远走他乡,不曾帮母亲分担过一丝一毫的辛劳与忧愁,也从未给过她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回报,从而致使母亲长年累月繁重劳作,毫无喘息之机,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每每想起这些令人心碎的往昔,我都认定自己是世上最忤逆不孝之子,心中盈满无尽的自责与悔恨。

后来,我有幸调回本地工作,生活趋于稳定,也拥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和赡养能力。然而,一切都已太迟,母亲早已离我而去,去往了另一个世界。“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何等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抱憾终生的遗憾!当我读到欧阳修《祭母文》中的那句“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更是深感愧疚与懊悔。是啊,再隆重丰盛的祭祀,还比得上为母亲生前准备的一顿粗茶淡饭,比得上陪伴她度过一段温馨时光吗!



今天,女儿那一声充满爱意的生日祝福,再次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母亲,想起母亲那深沉无私的爱,想起母亲的种种慈祥与关怀,想起母亲辛劳坎坷、饱经风霜的一生,也想到自己作为儿子的不孝和未尽的责任。这份内疚和遗憾,恐怕今生今世都无法化解,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内心深处永远的痛!

谨以此文,深情纪念我亲爱的母亲!

不不不不不 发表于 2024-10-13 19:39:01

念亲恩怀念母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怀念母亲(文/朱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