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掌声(文/肖人翔)
永远的掌声(文/肖人翔)题记:再过两天,就是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虽然退休了,但教育情结永远都在的。尤其最近好几个“教育约稿”,激起我对教育生涯的深深怀念。今有感而发,写下这篇文章。
一
那天上午,艾溪湖畔。我持手机随拍林荫阳光。一阵清风拂过,柳丝刷刷刷的飞扬起来。这时,听见手机微信响;打开,是江西师大公费师范生院院长何教授的约稿函。纪念江西省特级教师政策实施45周年。写什么呢,从何切入?
我就地蹲坐下去,坐在那棵老柳树根部,面朝湖水。盈盈碧波忽闪忽闪的,如同无数双青春的明眸,一下子就让我想起晨读时,读到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老朋友蔡伟教授主持的公众号上的“博士生-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有了灵感:写“教育故事”,从青年时期的教学日记切入。很快的,成稿,《课尾,掌声响起来》,并特意呈递浙师大蔡伟教授以请教。
蔡教授早年也是中学特级教师,选拔进入浙师大后即成为知名教授,乃博士生导师兼教育部“领航工程”名师培养浙师大基地首席专家、“国培计划”名星讲师等。我与他网络邂逅,一见如故。或许因为同龄同道而惺惺相惜罢,蔡教授对我的语文教育观颇感兴趣。读到我的“教育故事”,甚是兴奋,当天即8月8日将此稿冠以“名师名篇”并加“编者按”于公众号“艺术化语文教学”推出,引发热烈反响。
由江师大到浙师大,一稿贯通,“师”为缘也。
二
《课尾,掌声响起来》的主题词:教师,职业价值。
关于教师的职业价值,现代最流行的两个说法都是进口的,一是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提出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国土产的说法也有一个颇流行,甚至比上述那两个国际级的都更流行。“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教师职业的最伟大的阐述”,我的观点恰好相反。
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在一个庆祝教师节的座谈会上,我就“蜡烛说”表达了反感:把教师比作蜡烛太残忍了,充满悲剧色彩,蜡烛燃烧自己的实质就是毁灭自己,再怎么强调无私奉献也不能“毁灭自己”呀,换言之,生命为本,尊重了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尊重我们的事业,怎么可以通过不顾一切的透支生命来达成所谓的崇高的牺牲精神。重病不下火线,带病上课,或者父母孩子等亲人遭遇厄运都不顾,这样的教师还是血肉之躯吗,是正常人吗?歌领人民教师,倡导敬业爱岗,的确要加大力度,但这个力度切忌过度。
为突出“照亮别人”这一价值,非得比作蜡烛么?教师象电灯不可以吗?无论哪一款电灯,那都是照亮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多么的吉祥如意皆大欢喜啊!真正的教师价值包括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强调一个而否定另一个,都是缺德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表述更得体更准确而且更祥和的呢?有。“教师,是青春不老的职业”。这个说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每天都和学生打交道,就每天都将自己融入青春世界;即使退休了,一回忆往事便浮现自己的青春岁月以及一届又一届弟子的青春笑脸。
非常凑巧,我在青春时期即投身于教学改革而且我的教学改革课题闪烁青春之光。换言之,我的教改,使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青春不老!真的!
三
当年,我为什么搞起了教改?
年轻气盛,直面现实。
所谓教学改革,其实并不是什么大而无当高不可攀的事情,说白了也就是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此而已。我参加工作第三年即1983年就搞起了教改。师专毕业后分配到乡中,窑头中学,连续教了三届初三年级,无一例外的碰到一个奇怪现象:己经都要初中毕业了,多数学生讨厌写作文,每两周一次的课堂定时作文,见到的是一大片小脑袋伏在课桌上,嘴咬笔杆子嘎嘎作响,快下课了才挤牙膏似的挤那么一两页的破碎不堪甚至文不对题的东西。
深入调查了一番,发现根本原因就是对作文没兴趣。立即就冒出了一个念头:作文教学改革,从初一到初三做一轮实验。于是大胆地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基于我连续三届初三中考语文优异这个实况,答应了。1984-1987,以初一3班和4班为实验班,任教语文同时担任3班班主任。1984年暑假,我劳神费力地构思了改革方案。新路源于思路。学生为什么讨厌作文甚至怕作文?没兴趣。为什么没兴趣?没动力。为什么没动力?没合适的载体即平台。总觉得课堂命题作文是一种负担,是老师强制性布置的劳动任务。就此,我大胆决定:取消四平八稳按部就班的课堂作文,改为课外自由练笔即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为激发出持续不息的写作欲,创办了“初放文学社”并以油印社刋《短笛》为载体为平台,通过刺激发表欲来强化写作欲。
说改革就改革,一开学便大张旗鼓搞起来了。成立文学社机构,社长副社长与社刋主编副主编及编委全由学生担任,刊物刻印我亲自做。组稿选稿以及赣江诗会、乡村采风等作文活动,由社长操办,我适时指导。实施过程中,我设计了“以尖子带动一般”的方略,让作文尖子生在文学社活动中充当“小先生”,带动一般生。由此形成了我的“以尖子带动一般”作文教学法。这个,不仅两年后因成果显著而得到吉安地区教研室关注并定为全区教改典型,若干年后还获得省里的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文学社每月一期社刋,印出学生佳作,其它各有特点但因篇幅所限而未刊出的,我利用作文讲评课进行大幅度的宣读,或读全文或读精彩片段,或点名表扬,拼命的给学生戴高帽子。学生的兴趣猛然高涨起来。
水涨即船高,一个学期后,我开始向各级各类中学生报刋推荐学生佳作,比如《语文报》《当代中学生》《初中生学习指导》等。居然,不断的有散文小诗或杂感短章发表,由此点燃了学生的文学星火,佳作呈井喷式诞生。1985年,初放文学社更名为井冈山文学社,随即获《语文报》社举办的全国中学生文学社评选团体奖即“春笋奖”,本人获指导教师奖。作文的全面改观直接导致了语文听说读写的整体优化,初三中考大获全胜。此后,有多家教育报刋或推介“以尖子带一般”作文教法,或辟专栏发表井冈山文学社作品。
1988年9月,我调入县中即省重点中学万安中学,任教高中。激情不息而踌躇满志,又自发地搞起了教改,高中语文教改。教改起因跟当年初中教改起因一样的,一到高中部就遇到了问题。什么问题?都高中生了,却看不见哪怕是一丝丝的中国语文的味道。学生们全埋在题海里,一天到晚就一件事——做题目,以至语文课上表面应付而暗地里做数理化题目。
何以至此?高考呗!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奔高考,学校自高一年级开始延长晚自习加上双休天补课,集中火力攻数理化和英语。学校及家长一致认为:语文这个东西要长分数很难,凭基本功吃老本应付应付就行了,高考拿分得靠数理化与英语。怎么办?高中语文教改怎么改?跟当年初中作文教改取消课堂作文似的取消高考吗?笑话!高考制度,国家行为,选拔人才之必由之路,莘莘学子之终身大事。我陷入沉重的思考。
高考教育衍生出的应试教育,其责任并不在高考本身;亦即,高考教育并不等于应试教育,正常的高考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正常”二字,如果反常了那就是应试教育。显然,我的语文教改之着眼点应该且必定是“将反常变成正常,再将正常演化为非常”。于是乎,除了继续借助“井冈山文学社”改变作文状况外,更通过课堂改革以转变教学格局。所谓“WM语文教学法”,字母只是概括出来的名称符号,其要件在于课型设置与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文学切入高中语文教学”,即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语文教学工程并以文学的手段切入语文教学过程。此不展开说。反正结果如愿以偿,极大的突显了45分钟教学效益。
其教改论文,先是1990年获省中语会一等奖,再是1998年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接着1999年获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新教法研讨会二等奖并选入文心出版社《作文研究》一书。2006年,由"文学切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而形成的"六三语文教育观",置于全国特级教师家园网"肖人翔专栏",被100多家教育网或教师博客链接;继之,载入《中国教育二十年》、《中国百科成果全书》等大型文献。
四
涉及当年的教改,有一个我从未见过面的人物是必须特别提及的。那就是我的偶像,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
我搞教改,就是以他的“三为主教育观”作为指路明灯的。当年,我尽一切可能地研读了钱老师发表在教育报刋的几乎所有论文及教学实录。钱先生的导读教学法及其真知灼见,实质上源自他的人生阅历,所以晚年时凝炼出了“语文教学四境界”:“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俗说就是,第一境,实践操作;第二境,经验积累;第三境,理论探索,是较高境界;第四境,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
就青年教师成长这一角度而言,四重境界的提升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崇拜名家但决不能迷信名家,否则必止步于第二重境界而难以抵达更高境界。
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法”问世后,“三为主”思想尤其是“学生为主体”的提法曾引起教育理论界的争鸣,一些专家或教师提出质疑,当时资历尚浅的我在关注相关争论时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主体”问题的确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断言“只有一个主体”。尽管钱老师是我的偶像,但我告诫自己——向偶像学习必须是批判性学习,万万不可机械照搬。
若干年的2017年9月6日,《中国教师报》第8版,发表钱梦龙先生的《走自己的路》。文中涉及那一场关于主体的争鸣:当时最有影响、批评力度最大的“双主体论”,即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反对“教师为主导”;但令我深感欣慰的是,2010年正式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采用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提法。十分理解钱老师如此表述的心情,但同时我认为大可不必那般较劲。据我的记忆,当时的“双主体论”者只是个别人认识偏颇以至反对“教师为主导”。
“双主体论”内涵其实是包含了“教师为主导”的。这个,关乎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区别与联系。那么,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到底怎样?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重点。教师主体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是教育的引导者而不是中心者;学生主体则强调备课上课及作业布置与批阅等一切行动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去进行。换言之,教师主体侧重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创造学习环境的能力,而学生主体则强调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学生本身的发展和需求——两个主体各有侧重,但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二者的联系在于,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互相之间是依存的亦即互补的。这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辩证法。
换言之,现代教育必须实现师生关系的现代化:现代教育强调师生之间的合作、友爱和平等,这种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教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个友好和谐关系的必然结果——师生共同促进学习并共同成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乡中搞初中作文教改,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学校布置的。初见成效后被吉安地区教研室发现了,于是乎将我推荐到全区中语会年会交流论文并发言,尔后又安排到“全区教改汇报会”作专题报告。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我在县中搞高中语文教改,也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学校布置的。非常之荣幸,持续跟踪我教改的地区教研室,将我推荐到全省中语会年会交流论文并发言,获一等奖后随即成为全省的高中教改典型。就这样,我的教改可谓一路上遇到“贵人”;而本人的主观作为就是,决不让“贵人”失望。
进入新世纪,2007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课程》杂志第6期辟"特级教师风采"专栏大篇幅的推介WM语文教改成果,同时发表我的教改感言,曰:“我搞教改完全是自发的。先后被县地省教研室发现后也就先后得到了表彰。但仅仅是表彰。没有谁刻意地给我定框子,更没有谁违背自然规律将我拔高。可以说,我的教改实验如同山间野地里的一棵小草,自生自长。这恰恰是我教育生涯里的一个莫大的幸福。我感激各级的表彰,但决不陶醉;我接受各级的任务,但决不盲从。我学习先进教学法,但决不照搬;我佩服名噪九州的教育改革家,但决不迷信。
我一直都置身于我所处的'教育自然'中,执着自己的教鞭,站着自己的讲坛,依着自己的悟性,洒着自己的阳光,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教改体系。”正因为教改是自发亦即自主的,所以为了完善自己的教改体系,我有一个关键性的“固定动作”或曰“教改反馈机制”,那就是教改调查。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改举措是否触及关键并具有正态效能?课堂教学如何才能真正的成为“有效率的教学”?作为直接感受者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因而,一系列的定时问卷,穿插着随机闲聊式个别访谈,乃至于利用“学生作文”巧设“师生对话”,由此全程地从学生那边了解到了我教改中的失误,随即反思并调整改进。《课尾,掌声响起来》这篇稿子,就是原汁原味的三十多年前语文课堂改革过程中反馈机制的一个缩影。
这个,涉及的其实是一个重大话题,教改合力。
投身领域之深,即切身体会亦深。关于“教改合力”,我受物理学启迪而获得一个公式:教改合力=教师的主体性创造力+学生的主体性建设力。物理学上所谓合力指的是,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两个力之和,方向不变。公式:F合=F1+F2。公式转换一下,就是我要在此郑重推出的结论:如果说,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起的作用是主体性创造亦即巧妙引导,那么学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就应该是主体性建设亦即献计献策。
诗以概言之,曰:师生融为一家,细雨知春,总滋桃李成蹊径;教育关乎万载,好风借力,屡送鲲鹏击长空。
作者在万安古城墙留影
特级教师政策被腐败分子利用了。 本帖最后由 仓哥种南瓜 于 2024-9-9 16:30 编辑
看到这篇文章,想起我曾指导过孩子获得全国征文一等奖,这也是一段宝贵的记忆。{:1_582:} 呵呵呵呵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