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管教的熊孩子
和朋友聚餐,隔壁桌的小孩子真是醉了!闹个没玩,穿着鞋子在卡座上踩上踩下。而且在餐厅追逐打闹,差一点撞到服务员。本来以为上菜了,几个小孩子可以消停一会儿。但是其中一个大约4岁的小男孩用筷子在敲碗。发出刺耳碰撞声, 家长还在夸奖小男孩有音乐天赋。另外2个小男孩和1个小女孩还在鼓掌!
那几个40多岁的中年女人说话大呼小叫。男人们却在一起吹牛逼,真是醉了。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人。
本来我想去前台找服务员制止他们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但是被朋友劝阻了。后来我们两个人仓促的吃完饭就快速走了。
生活中发现不文明现象,可以去设法制止! 关于“厌童”这个话题,当下的网络空间分成了不同阵营。讨厌孩子的人和宠着孩子的人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争执不休。
“沟”的这一边,讨厌“熊孩子”的人表示:家长为什么不能立即安抚孩子,让他停止哭闹?我为什么要向小孩子妥协?必须“敢与妇孺争高下,不向顽童让半分”。他们聚集到豆瓣“讨厌小孩”小组等网络社区,分享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绝招,或是在抵制“熊孩子”的新闻评论区“抱团取暖”,吐槽身边的“小恶魔”。
而另一边,许多人认为现在的环境对带幼童出行的家长来说过于苛刻。前几天,有作家就在微博上分享了个人经历,带娃坐高铁时被乘务员反复提醒让孩子保持安静,“只要有哼唧声,甚至没有大声哭闹、尖叫,马上被乘务员要求去车厢连接处。10个小时的旅程,绝大多数时间家长抱着孩子在车厢连接处度过。”这条微博下面一下子成了宝妈们的“诉苦大会”,大家争着分享在公共场合曾遭受的“隐性歧视”。
从5月份的“高铁掌掴事件”到6月份的“热水泼小孩事件”,再到7月份的“熊孩子揪乘客头发反被家长怒怼事件”,我们看到,近段时间,所谓“厌童症”甚至成了贴在部分年轻人身上的“标签”,一些社交媒体的博主还发起了相关话题的直播,热度在各大平台不断发酵。
面对“厌童”情绪,我们能做点什么?如何让这一现象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破题。
试着从“1米高度”的视角看看世界。教育学上有一句话:“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与其斥责“熊孩子”是公共秩序的“破坏者”,不如把目光移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以此来改善我们的公共空间。
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引入了“1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意思是城市规划建设应体现儿童视角,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
不光是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公共政策、人文关怀等软环境也应当如此。去年底,《浙江省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这一视角。
多些换位思考,事情也就没有那么糟。在笔者看来,所谓“厌童症”,其实是一个话语陷阱,它将所有孩童天然划入了“麻烦制造者”的角色,但是换位思考就可以发现,我们身处的世界,绝不是一个必然“几败俱伤”的“无解世界”。
我们都从婴幼儿时期慢慢过来,经历包容而长大,绝大部分人将来也要面临抚育幼童、带娃出行的情境。不少新手妈妈感慨,生娃前,看哪个小孩都是“熊孩子”,有娃后才发现称得上“熊孩子”的并不多,多的是拿成人的标准评判孩子的大人。
而每一位家长如果仔细回想,肯定也都有过被孩子折磨到崩溃的“至暗时刻”,就会对年轻人的处境有所共情。比如2020年,那对担心孩子吵闹、为同机乘客准备耳塞和糖果的上海夫妇,受到媒体点赞;再如今年,因为担心影响其他乘客,一名年轻男子在高铁车厢连接处陪娃待了1小时,网友评论:就很棒!
“熊孩子”要管,“仇童”戾气则要治。无论是“厌女”“憎男”“仇老”,还是现在的“厌童”,舆论场上的爆点一个接一个,背后都离不开网络推手。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目的是在线上发泄情绪、吸引流量,这不仅放大了线下的焦虑,且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真正导致“厌童”现象的或许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现在的年轻人常撒娇的一句话就是“谁还不是个宝宝”,这些人与网络上“云养娃”者大体分布于同一年龄段——年轻人。年轻人并非讨厌孩子,而是年轻人无法承受孩子这一生命之重。抚养、教育一个孩子的开销,几乎成为当代家庭的绝大部分,在年轻人本就艰难的生活环境上雪上加霜。
最后,在“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这一社会压力现实之下,许多年轻人自己也已扛不住生活的重担,进而可能伴生着“踢猫效应”的出现。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年轻人的焦虑、压力、职场挫折、生活不易,如同堰塞湖一样在淤积,最终不乏承受能力弱的人会向孩童(弱者)措辞激烈,施以颜色,成为一般人口中的缺乏宽容。 你好你早 发表于 2023-10-07 21:55
生活中发现不文明现象,可以去设法制止!
不敢呀!人家人多势众!怕被打! 娜塔莉亚 发表于 2023-10-07 22:38
不敢呀!人家人多势众!怕被打!
注意“设法”二字!
目前少子化的严峻现实,也就是说,无法借助人口增长刺激消费来带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且“厌童”话题源自韩国,也就是说,别有用心者,女拳玩不动了,开始发起新话题,继续来给我们搞乱。
所以,至少目前,对孩童多些宽容,给婚育家庭减轻压力,不要受那些不婚不育者的煽动蛊惑。
孩童无非一点吵闹而已,你爱幼,等他/她长大了,就会尊你的老,容忍你的广场舞。而不是如西方培养出那种环保少女对先人前辈以一种“都怪你们”的怨恨、憎恶态度。
https://app-image.maidi.me/pic/20231007/1696690029884424_980.jpg?watermark/1/image/aHR0cHM6Ly9hcHAtaW1hZ2UubWFpZGkubWUvcGljLzIwMjMwNTA4L3FpX25pdV8xNjgzNTM2MjA3MTM0XzQ0NF81MzVfNDg0LnBuZw==/dissolve/50/gravity/SouthEast/dx/20/dy/20 不用管他们,社会那么大,总会碰到狠人的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043.png 这是放养的走地鸡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