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大吉安 发表于 2023-8-31 22:17:34

儿时的“七月半”之忆(文/三草人)

儿时的“七月半”之忆

文/三草人


       记忆里,儿时的“七月半”,总是多彩的。

       那时,依着农村的习惯,随着农时的节气习俗,以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月中十五,这半个月的时间跨度,我们都叫做“七月半”。

       农历七月,也当值秋伏前后。太阳还热,但明显不那么烈得烫人。双脚趟在水里,有点凉意了。再加上,秋风扫扫,落叶徐徐;又或者秋高流云,皓空朗朗。空气里,水汽也不那么丰足了,江河里,泥土中,水线也下降许多了……

       总之,七月秋伏既到,一切似乎都要开始“严肃”起来了。



       “你们这些孩子,可真要听话了,现在入秋了,不能在下水了……”常听得父母长辈们,这么叮嘱我们小孩子。

       “秋伏天,秋伏天,下雨拉肚软绵绵……”满口老了牙的老奶奶们,也笑呵呵地劝着我们。

       然而,“七月半”里,依然有体感的闷热,而流动的河流,虽然水凉更甚,但我们依然忍不住野泳嬉水,全把大人的那些啰啰嗦嗦,抛在脑后,不知多远去了。

       一放学,便约得发小作伴,家都不回,衣服也不换,直向江边奔跑而去。近了江边,书包溜到脚跟前,抖抖肩膀,便扯下了上衣背心,裤脚外翻几下,就向江水中纵跳下去……

       “七月半”的江水,体感已凉,我们在江中扑腾几回,才能暖起身子。有时,水中泡得久了,还不免“咯咯”地,打起“牙颤”来了。



       儿时的“七月半”,当然多彩。那时,我们江则能游,田则能钓。这个钓,当然不是在田里钓鱼,而是在田野垄间钓青蛙。

       “七月半”的时光里,钓青蛙很惬意。秋伏之中,日中依然热感十足。但我们总要待得日头偏西时,日热不那么烈,而又伴着徐徐的球风吹起。这个时候,我们邻里玩伴,成了群,结着队,浩浩荡荡地,向田野垄间进发了。

       “七月半”的时候,恰着时令节气,水稻也长势很好。一季稻的禾苗,早已穗谷满浆,渐渐发黄,低垂弯着谷穗。而双季稻的晚稻,此时,也早已茁壮茎叶,开始胀起了“胎穗”。此时的稻田里,稻垄清朗通风,水稻也茎叶、穗头交相错然,杂草也长得好,落荫透气,都很是便利于落饵钓蛙的。

       然而,大人们,总要让我们对“七月半”起了一份严肃与敬畏!



       “七月半,还钓什么钓,小心钓到鬼哦……”有些大人,就爱这么捉弄我们。那更小的“小不点”,还真的,七月半的时间里,再也不举竿钓蛙了。

       “你想想,天要黑了,那边的爷爷奶奶们,都要上路了,他们回阴间的路,也要经过这里呢……”更有心讲“道理”的大人们,竟然还要如此分析给你听呢!

       是的,“七月半”,在老家农村,在父母长辈的眼里,是一个肃然、哀敬的半个月。

       那时,听到“那边的爷爷奶奶”,我们总要起了莫名的畏惧。要听得父母们一声鼓舞,才稍稍安慰。

       “怕什么怕,那都是自己的祖祖辈辈们,他们知道我们是一家人……”父母的鼓舞,哪像安慰,呵声厉然的样子,就像在下命令——我们不该害怕死去的祖辈,而应该尊敬他们,这样他们才会保佑我们。

       后来,长大了,信不信父母的说法,都已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内心深处,深深地烙印着对祖先的念孝之敬怀吧。



       为了念孝慎祖,“七月半”的半个月里,都要迎着祖先,回来自家故土房舍之中,供在明堂上席。这半个月,每天三餐,都要敬祖,念祖亲在,上香燃烛,敬斋献祭。阔绰且敬得更勤勉的人家,还要每日燃放鞭炮,以示诚敬。

       如此半个月供奉着,家里尽量安静,不得轻易吵闹怨骂。父母再怎么忍不住,当着上席祖宗的面,也得稍稍收敛。又或者,孩子调皮捣蛋得很,就避开明堂上席,拎着孩子入了其他房间,揍骂也就照旧了。

       “七月半”里,父母教导我们,不要轻易串门,尤其是不能走亲戚。出了七月十五,你要去拜访亲戚,也就不妨了。那时,父母说,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祖宗,回到自家过“鬼节”,所以这个时候,外人生客,不能轻易去,就怕害到自己。当时听了,回忆起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片段,不知怎地,忽地有些“莫名”的唏嘘之叹。

       也曾记得,外婆答应过,枣子熟了,第一时间摘一些给我们解馋。结果,她家枣树上的枣子,正好熟在了“七月半”。她也不敢出门,我们更被父母“禁令”了。结果,出了“七月半”,枣子掉落了很多了,实在可惜……

       后来,外婆也土安了。七月初一,逢圩时,母亲在“寿衣”冥具店里,买了一挂“纸衣”和一些“纸钱”。第二天,母亲手里抱着“纸衣”,说要去给自己的母亲“挂衣”上祭。此时,她却说,趁着“七月半”,自己母亲回阳间娘家了,烧纸钱,献纸衣,她才收得到、用得上!……



       今天,一条有关“中元节”文明祭祀的“推送”公告,映入眼帘。倡导文明,革除陋习,自然应该拥护、践行。“推送”公告阅读中,我不仅读出了家乡新时代的风尚心声,也读纯了家乡的一些节庆之怀,更读深了儿时少年的“七月半”——是如此温念之纯,是那么乡情郁然之切!

       是的,儿时的“七月半”,不管如何,总是多彩纯然的,一直可以深藏深念的……

       - 关于作者 -
       三草人,永新龙源口镇人,现在在上海市崇明区,任职教师。

弦月aaa 发表于 2023-9-1 03:01:57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七月半是一个快乐的有吃有喝的节日,因为一到七月十二那天,在外的宗族亲戚们都会回来祭祖,土话:接公公婆婆,那天晚上会有很多烟花很多鞭炮,很多吃的,整个家族老的少的小的很热闹。那年代零食不是家庭必备,但是那天小孩儿们都会早早的洗好澡一定要穿口袋最多的衣服,拿出保存很久的红色袋子,兴奋的往祭祖聚集地,因为祭祖仪式完成后有个必定的流程,将祭桌上的一盘又一盘的果子零食挨个分发,这个孩子们才有的特权,大人是不好意思伸手要的,每个娃儿都把口袋和手里的红袋儿扯开到最大幅度装得鼓鼓囊囊的,这一程序完成后小孩儿们基本都踏着月光回家炫耀自己的战果,大人们才刚开始寒暄打招呼,商量接下来几天轮饭的事儿,早些时候爷爷奶奶当家时,轮到哪家哪餐都要把吃的喝的用箩筐装去祠堂,结束后再家族里长辈和外面回来的亲戚一起去吃。后来慢慢演变成将“公公婆婆”请去家里祭祀。十五那天晚上是送“公公婆婆”,好吧,这天晚上除了鞭炮就是米果,没有零食果子,竟然没啥记忆。近些年很多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走了以后,年轻这代都很多外出工作也没人折腾了,听说现在改成各家各户捐钱一起,在七月半这天在祠堂煮一顿大餐,祭祖后吃喝一顿就结束,其他事宜就各家各户自行操办。

spring010 发表于 2023-9-1 08:58:44

我儿时记忆七月半的老家,每户人家踩木头石臼打糯米,做豆屑米果,也叫道子。

nku985 发表于 2023-9-1 09:11:21

生动细腻!

忆江南82 发表于 2023-9-1 09:17:29

我儿时记忆七月半要烧钱纸,还有纸搭的小房子

老表一块 发表于 2023-9-1 09:19:31

spring010 发表于 2023-9-1 08:58
我儿时记忆七月半的老家,每户人家踩木头石臼打糯米,做豆屑米果,也叫道子。

道子,我们那一般是八月节才做的吃,熟悉的名字。儿时记忆。

spring010 发表于 2023-9-1 09:56:20

老表一块 发表于 2023-09-01 09:19
道子,我们那一般是八月节才做的吃,熟悉的名字。儿时记忆。

哦~我们读书时放暑假在老家玩,大人忙着烧包祭奠的物品,小孩们忙吃。婶婶提前蒸好糯米团,炒好的黄豆磨成粉加白砂糖为馅,由着我们小孩随便包,每人都包一大团馅裹进嘴里,然后大眼瞪小眼被豆粉噎得话都说不出来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wulian.png儿时的回忆挺有趣的...

预脱贫人士 发表于 2023-9-1 23:41:30

以前小时候听鬼故事会被吓死

刘药师 发表于 2023-9-4 08:11:43

被外国洗脑,中国的传统快没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时的“七月半”之忆(文/三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