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入选全省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一等奖!
近日,省教育厅在官网上发布《关于2022年全省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和劳动清单征集评选结果的公示》。其中,吉州区入选全省大中小幼劳动教育典型案例一等奖。接下来
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
吉州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吧~
2021年,吉州区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并以此为契机,坚持围绕“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核心问题,以共识促共为,以共创促共享,扎实工作,务实创新,“四轮驱动”,通过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校、特色校,开发一批特色课程,打造一批劳动骨干教师,让“我劳动、我快乐、我光荣”在全区校园内蔚然成风。
共识:全区推动,劳动引领五育并举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吉州区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发展目标,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全区各项重要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以劳动教育为主抓手,推动五育并举,达到融合育人效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工作专班,研究明晰思路,制定《吉州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及任务。建立月调度、季汇报、年考核等制度,切实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确保创建工作有序的效推进。
二是强化宣传保障,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活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和微信公众号、美篇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劳动创造美”等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责任感;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实际本领;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体质,陶冶学生情操。
三是强化人员保障,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即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的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的兼职教师;当地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导师。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建立劳动教育人才库,全区目前共有50余名劳动教育专家人才;召开全区劳动教育推进会,坚持示范校引领,通过示范校介绍经验做法、各校校长讨论等形式,搭建区级平台,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积极培养家庭助教,让劳动教育有人抓、抓人教。
共为:学校主动,劳动带来快乐童年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的核心,从课程、清单、劳动周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让劳动在校园里发生,将劳动与学习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爱好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品质。
一是课程改革创新为主,首先保证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各校开展劳动教育“晒课表”活动,保证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中职学校实训课不少于16学时。围绕“质量”与“特色”两大主题,开发并逐渐形成“3+N”课程体系,“3”为园艺、厨艺、手艺,“N”为各校自选,五里小学根据四季编印校本教材《四季农耕》,同时将生活技能诸如正确佩戴红领巾、叠被子、剪指甲,包饺子等课程融入到教材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仁山坪小学以剪纸为载体,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一支笔让学生领略“剪纸文化”这一民间瑰宝,传承千年剪纸艺术。
二是实践清单管理为本,制定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劳动教育清单管理的通知》,各校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出“一校一品”特色劳动教育清单,将劳动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内,细化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实施途径,实现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家庭教育、基地实践“四位一体”劳动教育体系。
三是实践活动开展为辅,开展以“防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为主题的劳动周活动,以“六个一”活动为主导,通过开展一次劳动主题教育活动、一次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一次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一次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一次劳动技能大比拼、一次劳动成果展示活动为载体,全区共6万余师生参加此次劳动周活动,共同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
共创:基地活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一是校内,“无中生有”巧建劳动基地。教育经费是教育活动保障基础,为加大劳动基地建设,吉州区每年下拨200万元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劳动基地建设,因城区学校用地紧张,鼓励各校充分利用楼顶、花园、空地等闲置土地积极建设劳动基地。五里小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空置闲地建成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空中生态园”的农耕劳动实践基地;凤凰小学利用学校空地,建成面积达1000平方的劳动实践基地,同时利用该校品牌特色“大阅读”,打造“劳动+阅读”基地模式。
二是校外,“无为天成”拓展实践场所。为不断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吉州区第一批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全区共11个基地提交申请,吉州区成立专家工作小组对各个基地的课程开发、研学队伍、组织实施、安全保障、服务评价等进行了解,并通过查看资料、实地走访、听取汇报、上会讨论的方式,审批7所区级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扩充近70余项校外劳动教育课程,致力打造“农业+”“工业+”“科技+”“旅游+”等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模式,鼓励各校积极广泛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效。
共享:家校联动,劳动提升育人质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孩子重要的劳动教育内容之一。劳动观念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家校社的密切配合非常重要,家校社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吉州区不断深化家校社和谐共育机制,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培养孩子劳动的好习惯,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培育家庭小主人。各校积极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建立不同的学生家务劳动清单等,让家庭成为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让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劳动教师。通过叠衣服、叠被子、洗小衣物、煮饭、洗菜、切菜、炒菜、刷碗、拖地,让孩子们练就“十八般武艺”,培养孩子劳动的好习惯,让“我劳动、我快乐、我光荣”在全区校园蔚然成风。
二是培育志愿小雷锋。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立足吉州本土红色资源,将最具吉安特色的“红”“古”“绿”文化景点进行讲解,近1000余人利用节假日时间分批次来到吉安城革命历史陈列馆、“九打吉安”陈列馆等本地红色教育基地、景区开展志愿讲解,期间共发起红色志愿讲解活动61次,为近1.3万人次游客讲解534批次,并在今日头条报道。引领更多青少年学生一起学习党史,了解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从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澎湃爱国之心。
三是培育劳动小能手。鼓励引导家长在节假期间,带着孩子们回归田园,在校外农耕、果园、花卉等农业基地,参与挖红薯、拔花生等劳动实践,亲身体验感受食物如何从田间、果园、工厂搬到餐桌上,让孩子们亲身感受“粒粒皆辛苦”,引导学生尊重农民劳动成果,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劳动教育课
是在各种劳动技能的学习中
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德
锻炼强健的体魄
发现身边的美好
来源:微吉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