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向未来!写在井冈山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五周年之际
井冈山,有多高?
境内平均海拔381.5米,其最高峰江西坳,海拔也不过1840多米,实在算不得高。然其选择之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精神之高——“井冈山精神”、道路之高——“井冈山道路”,令世人仰望。
五年,有多长?
历史长河里的转瞬一瞥,却是井冈儿女接续奋斗,不断提升脱贫成色,逐梦振兴发展的五年。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宣布率先脱贫摘帽。五年来,井冈山主攻接续发展,实现更高标准“衔接”;主攻产业收入,实现更高水平“民富”;主攻人居环境,实现更高品质“景美”;主攻乡村治理,实现更高效能“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7.6%。
******的殷殷嘱托,化为全市人民攻坚不止步、振兴再出发,建设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区的坚实步履。
茅坪镇神山村“最美厨娘”彭夏英不但开起了“成德农家宴”,还经营起了民宿,年收入突破10万元;而位于井冈山市最南端的普通客家小山村光明乡汉头村,如今也因为一个新的业态而承载了一个新的名字:“千人研学旅行村”;还有那些在合作社里务工的脱贫户们,也纷纷加入了股东行列……
不同的业态,萌发着相同的力量,定格的,是眼前绽放的笑脸。
高扬“一面旗帜”
不断激发发展的新动能
“我宣布,神山村‘为您点赞’雕塑正式落成!”1月26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小年,神山村的一座大拇指“为您点赞”雕塑揭开红幕布,村民们以感恩的方式点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原本雾气弥漫的神山村突然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普照着整个神山村,村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村口的舞台上,大家载歌载舞,欢笑声不绝于耳。
幸福,显而易见;变化,由内而外。从2017年,人均收入不足1.3万元,到如今人均收入达2.6万元,村内村外呈新景,家家户户有“财路”。
“党的旗帜,党建引领,让我们在脱贫振兴路上有底气、有信心!”老支书彭水生一次次竖起了他的“点赞”大拇指。
旗帜是信仰,是感召。五年来,从“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继续“作示范、勇争先”,不同的时空,同样的奋斗——
书记领责,吹响“集结号”。中央、省、市大力支持井冈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振兴、各级各界齐帮扶的振兴大格局。责任落肩、任务落实、工作落地,井冈山市44名县级干部带头进驻重点村、140余个市直部门和驻市单位帮扶128个村,6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市三级书记从我做起,坚决扛起抓乡村振兴这个政治责任!”在井冈山乡村振兴工作会上,吉安市政府副市长、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傅正华话语掷地有声。
支部领航,建强“火车头”。“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强化支部引领作用,打造为民务实队伍,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基础。”茅坪镇源头村党支部书记谢晶这样说。在他的带领下,源头村“三拆四清”整治村庄,“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开发红培项目,成功摘掉原有的“民心散、家底薄、环境差”标签,变身景美村富的研学村。今日井冈山,128个村党群服务中心,14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成为发展“新引擎”。
头雁领飞,选好“排头兵”。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培养干部的主战场,实施“头雁”培育工程,一批有思想、能带富、善治理的党组织带头人走上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舞台。
人才领跑,锻造“生力军”。春节过后,一场场“乡贤茶话会”在井冈山展开,大家聚在一起,共话本地的发展机会。“向我打听的人越来越多。”新城镇黄夏村“80后”谢玉龙10多年前从深圳回来,在山上养鸡,如今年收入数十万元。他说,返乡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人才外引的同时,内育乡村人才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每个乡镇建立“村级年轻干部培育中心”,培育村级后备干部585名;坚持农技人员“市管乡用、下沉到村”,培育乡土人才528名。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初心与使命在这里彰显,旗帜的力量穿透时空。
回望这五年,有学者评价,“一支扎根基层的党的力量”,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新时期,井冈山传承“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突出党建引领,把党的力量挺立在脱贫攻坚前沿,挺在乡村振兴前沿,引领群众像当年祖辈投身革命那样,投入到接续奋斗的伟大战役中,让党的旗帜在小康路上高高飘扬。
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新貌。景轩 摄
打通“两山通道”
让美丽生态变成百姓的美好生活
春天来临,“神山土特产”的老板罗林辉开始变得忙碌起来。这位神山村曾经的贫困户,正通过线上销售模式,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包邮寄各类山货。
40公里之外,东上乡浆山村的“80后”青年刘富华也在油菜花地里忙碌,在他的身边是80个蜂箱,不时有新繁育的小蜜蜂从这些木箱里飞出来。脱贫之后的年轻人雄心勃勃,计划着用互联网把蜂蜜产品卖出大山。
看似并无交集的两个人,忙碌身影的背后,映衬着同一曲奋进的时代凯歌。
从红色资源到红色经济,从美丽生态到美好生活。五年来,井冈山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用活“历史红、山林好”这张金字招牌,推动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发展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户向乡村全域覆盖、农户全体受益转变,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立产业增收长效机制,切实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把山区变景区。荷花大仓、大陇案山、长塘古韵、半亩方塘……驱车穿行在井冈山乡村,不仅道路宽阔、山林秀美,而且乡村旅游点已成为村村有看点、处处皆景点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把农户变商户。坚持全域共建、全域共享的新型旅游发展理念,把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鼓励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户外休闲、研学培训等乡村旅游,打造了陇上行度假村、长塘古韵、大仓会见等一批精品示范点。五年来,全市发展民宿350余家,客房6000余间,10000多张床位,农家乐518家,让群众搭上了旅游发展的致富快车。
把优势变财富。在井冈山拿山镇,草莓基地、灵芝产业园、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园区基地“扎堆”,形成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我们成立了产业联盟,农民每年能从这里拿到务工、地租、分红等收入,各村村集体一年也都有10多万元收入。”井冈山构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村民和集体的双重利益。
当年,朱德的扁担让红军从挑粮小道走上了革命胜利的康庄大道。如今,乡村振兴这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让井冈山走出了“两山”转化的成功之路。
井冈山市柏露乡鹿鸣湖
实施“三治融合”
推动治理有效、和谐有序
什么才是一个乡村该有的模样?
在葛田乡上古田村民谢秀华看来,是自家房屋焕然一新,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在村支书张玉荣眼里,是在规划指导下,村容开始变得整洁、村民生活便捷、村庄一步一景,彰显特色。在驻村干部黄叶飞的印象中,是村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各色产业。
五年来,井冈山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将乡村治理与乡风文明相融合,积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用个体的文明家风绘就整体的文明乡风,达到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自治为基——
“20个矿泉水瓶,2斤纸壳,可以给你积200分。”在茅坪镇马源村乡风文明积分银行,志愿者陈建超忙着为前来兑换积分的村民登记。“我们结合环境管护、垃圾分类等6类内容,开展‘遵规守约’积分兑换商品活动,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村庄管护。”他说。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民宿协会……在井冈山,越来越多的村规民约、自治组织,让村民通过共建共治共享,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合力。
法治为核——
“我们吹响红色号角、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井冈山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丰剑鸣介绍。井冈山创新推行“红色治理法”,精耕“全要素网格”,整合优化257个“全要素”基础网格,政法、党建、民宗、民政、乡村“五老”等力量下沉网格服务群众,做到民有所呼、党有所应。创新打造推出“红井冈”个人品牌调解室,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培育农村“法律明白人”,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德治为本——
走进碧溪镇的石坪村,这里有“孝道传家”的家风故事,有“忠肝义胆”的码头文化,还有保留完好的庐陵风格古建筑。置身其中,“忠”“孝”文化已融入村庄治理的每一个角落,有力地奠定了“德治”基础。“用文化点亮乡村眼睛。农闲时节,我们通过讲故事、话家常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碧溪镇党委书记罗菁的观点,反映了乡村治理中的一种渴求。
靓起来的大仓村大大提升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近年来,井冈山发展跑出“加速度”,先后被评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两山”创新实践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中国旅游百强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信访“三无”县、连续9年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区)。站在新起点的井冈山人民斗志昂扬,接续奋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如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来源:吉安发布 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