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吧。我无意公开得瑟。
听说私聊会怀孕,我害怕。前几天啥技术弄得公老鼠怀孕了,我怕你就是那个科学家。万一拿我做实验,那就不好了, 斌2020 发表于 2021-6-22 14:57
听说私聊会怀孕,我害怕。前几天啥技术弄得公老鼠怀孕了,我怕你就是那个科学家。万一拿我做实验,那就不 ...
有道理。回复这几个字就不再回复了。免得你怀孕了找我麻烦。 我今天盈利18个点 清仓一半等待回调
高善文最新演讲:A股永远年轻 未来5-10年不正常的利率上升将会终结
2021年06月23日 00:00 券商中国核心观点:
1、经济压力对经济、心理、行为的影响,降低了承担风险的意愿。一段时间经济增速更低,利率更低,中央银行关注焦点更多在货币上而不是通胀上面。
2、长期问题:边际资本报酬递减,这与日韩历史进程是很接近的,对应的也是资本报酬率的持续下降。
3、对比其他国家,长期回报下降与利率中枢下降是正相关的,而中国是相反的。中国利率在转型期不降反升,对应在微观层面表现为利润都被利息吃掉了,股权利润被侵蚀。
4、利率虚高的原因,杠杆率上升太快了(投资率储蓄率下降都很轻微不是核心因素),政府部门大规模融资,财务约束更弱,推升了利率水平,同时挤出了私人投资,政绩驱动而非投资回报驱动。
5、利率长期存在下行趋势(只要通胀预期不那么高,那么名义利率也会下),叠加预防性储蓄也会抑制利率的进一步上升。
对A股的看法:过去中国利率水平不合理的高,资本报酬率又下降,所以A股永远年轻,永远都是3000点。但未来5-10年不正常的利率上升将会终结。看10年国债,将来会跌到2%。这将极大影响权益市场,过去10年很煎熬,未来10年会好得多。
1、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和市场展望
在过去一年半时间里,全球经济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新冠冲击,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混乱。我们似乎有把握说,随着疫苗接种,我们越来越取得进展,也越来越适应与病毒共存。随着防御屏障建立起来,经济恢复是在望的。
金融市场已经将目光转向后疫情时代,开始关注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和2019年疫情爆发前相比,金融资产定价是否会有系统性差异?人类历史时常会遇到灾难事件,新冠疫情是近一百年来最严重的的流行病。金融市场已经在考虑经济全面恢复后的情况。要提出的问题是,灾难过去后,灾难本身是否会对人类心理和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结合一些历史经验分析,可以概况的说,从经济行为角度来讲,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两个长期影响。
一是,相对于灾难前,人们接受风险的意愿和能力会下降,不愿意采取激进的行为。
二是,疫情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冲击,全球最终会有上百万人失去生命。资本存量也受到很大冲击,不少企业关门歇业。更重要的是,正常的投资活动都停止了。主要经济体的投资活动都经历了大幅下降。人口下降意味着人力资源下降。可以说,整个经济供应能力即使在疫情结束后,也会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一是很多企业消失了,二是很多企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这都决定了经济供应能力很难很快恢复。
中国去年年中控制住了疫情,最晚在去年8月经济生活快速恢复,至今已经有一年时间,虽然跨国旅游等活动还没有恢复正常,但绝大多数活动已经正常。研究中国经济的表现,有助于我们理解疫情后的经济表现。也可以更好理解金融资产定价的变化。
首先是是研究居民部门储蓄行为。整个疫情期间,居民预防性储蓄都有系统性上升。在居民变得更加保守,居民变得更加焦虑。
去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储蓄率异常上升了6个百分点,异常的大。可能的原因是社交隔离使得很多消费行为无法完成。很多消费资金被动储蓄起来。由于消费行为无法展开,被动储蓄增加。
去年1、2季度中有多少是被动储蓄、有多少是焦虑储蓄?不是很好分清楚。欧美现在还处于焦虑中。去年3季度经济基本开始正常。去年四季度、今年1、2季度经济中被动储蓄应该已经不多,但是还是增长了1-2个点,这部分应该就是长期储蓄的增加。被动储蓄应该有4个点。
4个点的被动储蓄去了哪了?
一是社交隔离期间,攒起来了,社交隔离结束就花掉了。二是部分储蓄买了房子,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转化为消费。这些被动储蓄会流向哪里不是很容易判断。中国的情况说明,这些被动储蓄没有很快的转化为即使消费。如果很快转化为消费,去年二三季度预防性储蓄的变化趋势是很平滑的,多少还有些上升。美国积累的被动储蓄非常惊人,美国政府发放了大量补贴。社交隔离解除后,美国获得的被动储蓄是不是会马上释放出来,如果会,那美国很快会面临严重的通胀压力。但是从中国的情况看,被动储蓄不会很快消费掉,对通胀的担心可能是过滤了。
储蓄率上升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不消费,那么经济活动会萎缩。即使以中国预防性储蓄增长2个点来估计,不考虑乘数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应该在1个点。原本中国增速应该在6%,实际应该是5%。目前增速超过5%,得益于强劲的出口。
中国居民消费开支的增长,在疫情前大概是6%,在过去几个季度稳定下来,稳定在3%,相对于疫情前下跌了一半。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活动长期不太活跃,疫情前基本维持在0以上的水平,疫情后,剔除通胀因素后,都在0以下水平。可以看到人们更不愿意承受风险,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应该在1个点,如果明年出口下滑,经济增长可能会低于预期。
好消息是人类本质上是个乐观主义的物种,人类迟早都会忘掉痛苦,坏消息是不知道这一转折什么时候发生,可能明年年底、三年、五年后。我们只能知道,危机越严重,影响持续越长,这一次也不会很快过去。疫情对生产能力造成很大破坏,这一抑制因素在数据上也有清晰体现。本世纪经济冲击后的反弹情况看,2013年以前,经济增速每反弹一个点,通胀将增长0.6。2016-2017年这一弹性达到2.4。2016年主要是因为供给侧改革,需求面的影响是比较微弱的。
2020年这一轮弹性在0.9-1,相对于2013年的正常水平,至少上升了50%。现在价格压力大部分与需求上升有关系,是正常的,也是一次性的,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压力和供应端压力有关。供应端压力之中一部分具有长期性。包括碳减排、环保等,还有供应能力的长期破坏因素。
在经济活动完全恢复正常以后,投资意愿更低,造成经济增长水平更低,供应能力更低,造成通胀更高。看一下在金融市场的反应。因为疫苗接种。
美国国债利率上升一度被认为与中国A股下跌有显著关系。美国国债利率上升在4月份开始止步不前。美国十年期国债隐含的长期通胀预期比疫情前高得多,实际利率比疫情前低得多,疫情前是0附近,现在是-0.5。上周尽管美联储释放了鹰派信号,但是市场反应弱的多。大家对今年经济恢复保有乐观预期。对流动的转弯预期也是确定的。但是中国十年期、1年前期国债收益率都在下行。
如果市场包含了更高的通胀预期,十年国债实际收益率无疑更低。在很低的利率环境下,会影响资产估值。美国居民储蓄率大幅调升,我们不知道这部分被动性储蓄如果消化。从中国情况看,后续美国形成大幅通胀冲击的可能性不大。这对对债券市场更加有利,对权益市场影响也是偏正面的。
金融市场在不断吸收我们讨论的前景。但从中国市场看,人们对更低的利率和更低的增长反应还不充分。后面可能还有调整。
2、中国长期利率中枢分析:5-10年以上维度
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波动下行,现在已经降到5附近。对照东亚邻国,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经济高速增长下降是正常的,下降的斜率也是正常的。
为什么长期经济增长会下降?持续时间还这么长?之前人们对增速放缓的心理准备是不足的。经济分析最容易的,因为是事后解释。经济放缓有很多解释,比如农业劳动力转移放慢、服务业比重增加(服务业技术进步本来就慢),但是普适规律是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终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过度到了资本报酬递减的阶段。
如何评价边际报酬: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经济活动每增加一块钱产出,需要额外付出多少资本。这个指标往上走,意味着产出水平下降,2006年以前是3-4,现在已经到了8。边际报酬几乎下降了一半。如果用五年几何平均看,边际报酬递减也是明显的。如果放在东亚经济体比较的视角来看,和日本、台湾、韩国比较看,转型前,资本报酬都很接近,大体都是4左右 ,转型后,中国的边际报酬递减也没有更加恶化。
如果做滚动平均,转型前,中国资本报酬和日韩也是接近的,转型后,资本报酬恶化的斜率和目前的水平也是相对正常的。
资本的报酬一部分归劳动者、一部分归政府,还有资本拿走的利润、折旧、利息。2010年之前,中国资本报酬率是很高的,2010年之后经历了很大幅度的下降。
为什么不做资本报酬的国际比较?因为核算一个经济体的资本存量是很困难的。全社会资本在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资本的ROA。宏观报酬率下降在微观上也应该有体现。可以看到上市公司ROA是单向下降的。为了熨平突发事件影响,采用五年平均数据,也是下降。
国有企业ROA也是下降的,但是非国有工业企业ROA有所不同,可能和取样不稳定有关。国有企业取样更加稳定。
企业总资产的回报一部分给了债券持有人,变成利息,一部分被股东拿走,变成利润。在总资产报酬率下降的过程中,利率是怎么变化的 ?我们认为确定的是下降的。因为总的蛋糕是下降的。东亚经济体来看,转型后一年期名义国债利率都是有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
但是中国情况是,利率反而经历了明显上升,与总资产报酬率下降不一样,和东亚邻国也不一样。
如果剔除通胀影响,利率上升的趋势也存在。
东亚各国信贷利率是下降趋势,但是中国信贷利率一直在上升,即使考虑通胀因素也是上升。
中国在边际报酬递减的过程情况下,利率还是越来越高,中国信贷市场分为很多子类,基本上都看不到利率下降。剔除通胀,反而会上升。走势十分怪异,应降不降。后果就是ROE加速下降,市场估值中枢会受到抑制。(后果就是老板跳楼)。
所以A股永远年轻,永远都是3000点。不合理的高利率抑制了估值和盈利。市场只能顽强的依靠eps上涨。当然还有很多自下而上的原因。
不合理的高利率原因是什么?一个猜测性解释是,中国居民储蓄率经历了很大下降,但是中国储蓄率下降是很轻微的。另一个解释是融资收的太紧,但是中国杠杆率上市特别快,在东亚经济体总,杠杆率的上升是最快的。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影响是在过去十年面,政府把经济下降看成是一个周期现象,因而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公共部门大规模在市场融资,但是公共部门的融资扩张总需求是个政治任务,受到的利率约束很弱,推升了利率水平,挤出了私人投资,并且是不断挤出。这也带来了经济下降利率上升的悖论。私人部门挤出越严重,公共部门经济扩张更强,形成恶性循环。
对未来做一些预判:
刚才这个逻辑已经或者很快就会终结。随着这个逻辑终结,利率将会出现趋势性的、幅度比较大的下降。未来5-10年不正常的利率上升将会终结。中国经济利率趋势与东亚各国是背离的,但是这个背离是例外,未来5-10年将会出现更大的下降幅度。对于权益市场,估值压力将被搬走,盈利压力也减小,私人经济将重新回到经济体,定价扭曲将被修正,估值、盈利的扭曲也会被修正,配置效率将会提升。2016年开始全面部署防范金融风险开始,边际变化已经开始。2011-2016年资金流向地方政府的钱越来越多,2017年后趋势已经有些变化,流向企业的钱越来越多,市场利率出现下降苗头,权益市场估值也出现了提升苗头。
过去十年上证指数涨幅有限,可能受到了例外因素的抑制,现在已经看到了解除的苗头,叠加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利率下降苗头会更加明显。
如果看2030年国债利率,到时候将会非常低,将会跌到2%。
这对权益市场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过去十年资本市场里面的人是比较难熬的,未来十年会好的多。 好厉害,涨停了
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洪灏:下一阶段非周期性价值类股应该会有更多机会
发布时间: 06-24 03:14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廖丹
6月23日每经快讯,日前,交银国际首席策略师兼研究部主管洪灏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PPI与CPI价差扩至历史高位,上游通过价格形式表现出来的复苏,其实是供应链瓶颈导致价格上升压力,以及海外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之下,流动性释放产生上游通胀压力的结果,但这并未传导到下游。
洪灏表示,从央行最近的动作、美国的通胀压力、整个大宗商品供应链情况来看,不应该去奢望流动性会很宽松,或者流动性会明显收紧。下一阶段,市场应该是一个防御性价值板块的轮动,周期性价值板块的强势逐渐见顶,最容易赚到的钱已被赚走,但非周期性价值类股应该会有更多机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申万宏源王胜:中美股市命运互换 中国走在10年长牛路上 关注小盘价值投资机会
2021年06月24日 09:58 券商中国申万宏源研究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
6月23日,申万宏源年中策略会在成都举行。
券商中国记者在策略会期间专访了申万宏源研究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在专访中,王胜对下半年市场整体偏谨慎,他指出,当下A股市场总体处于一个显著分化的状态。赛道股估值处于历史偏高的位置,性价比也处于长期偏低的状态。小盘个股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
长期看,王胜认为,美国宽松可能难以真正退出,在中间会出现间歇期,即便是个间歇期,利率波动也会很大,风险资产波动也很大。反而中国本轮疫情期间比较审慎,宏观政策长期自由度比较高,中国股市可能处于10年长牛的途中。
牛熊转换的惨痛记忆,让王胜对于乐观情绪下的极端判断保持着警惕,在强调市场机会的同时,他一直强调以合理的估值买入个股。
他表示:“估值是用来判断买卖点,它决定赔率,但是不完全决定胜率。万一买错了,估值太贵买进来可能让我一辈子为这个决定后悔,所以估值不能不看的。利率中枢下移,估值容忍度可以提高,但是利率中枢开始回升的时候,就要关注估值。”
下半年中性偏谨慎
券商中国记者:您如何判断当下A股所处的市场位置,下半年A股整体将走向什么方向?
王胜:当下A股市场总体处于一个显著分化的状态。
拆拆结构来看,首先是核心资产行情已经持续3年,估值处于历史偏高的位置,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可能会比较大。
二是随着市场轮动、今年估值回归的一些小盘股以及主题投资开始活跃,从3年左右的中周期来看,后续还有继续演绎的空间。因为这次的小盘活跃和历史上可能有一些不同。
三是顺周期和低估值,特别是低估值的板块,依然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估值体系受到压制的状态。
展望2021年下半年,宏观环境不确定是一个基准的判断,落地到投资上,可能会出现“真假政策顶”。
Taper“实施”或者就业数据改善,市场相信美联储Taper“实施”才是灰犀牛,是真正的政策顶,市场会有显著的调整压力。
这种调整压力一方面造成分母端,也就是估值冲击,高估值的核心资产会显著回调;另外一方面就是分子端,美国供给恢复,国内出口压力增加,这种情形之下可能A股市场可能会有一个幅度不低的调整。
所以整体而言,我们对市场处于中性偏谨慎的观点。
券商中国记者:上半年A股投资的偏好发生了较多的转移、跳跃,您如何看待上半年的市场风格热点的轮动?
王胜:上半年的调整是对2020年市场极端风格的修正,一线龙头中除了宁德时代(471.440, 2.99, 0.64%)等部分个股,大部分表现不及去年。下半年茅指数会持续用业绩消化估值,估值消化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核心资产的价格走势和整体宏观环境有关。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全球利率大幅下降,全球的核心资产波动都进一步加大,估值持续提升。国内2020年7月份流动性宽松已经有所缓解,但是海外利率还在持续走低的过程中,推动核心资产进一步冲高。
从海外来看,目前美国还没有达到就业充分稳定的状态,但是随着服务业复苏、补贴依赖慢慢降低,美国开始真正运转起来,实际利率就会存在再度上行的风险。
从这个角度看,海外核心资产代表纳指一直处于横盘震荡的状态,但是代表周期、蓝筹价值的道指持续向上突破,因为在利率上升的过程中,银行等周期会有比较强的表现,所以全球的资金也是往价值的方向去增加配置,A股也是当下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缩影。
战略看好小盘股
券商中国记者:下半年应该关注哪些板块,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王胜:我们对成长的风格还是很关注的,但是这种成长不是过去两三年大家关注的大盘成长,也不叫小盘成长。我们叫做“小盘价值”。原因很简单,我们也非常强调业绩的成长性,但是我们更强调对估值有一定的要求。
有些人会说你永远买不到便宜的成长股,就看你怎么衡量这个便宜。如果你一直觉得利率会长期处于低位,当然永远买不到便宜的成长股。
但是我们相信,最终我们会面临利率中枢的上移,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估值的关注就非常重要,这些是投资理念的问题。
第二个要关注的投资理念,就是我们在对未来做判断的时候,那些认为确定性很强的东西,不一定会那么确定。其实未来是充满不确定性,是混沌而不可知的。
估值是用来判断买卖点,它决定赔率,但是不完全决定胜率。万一买错了,估值太贵买进来可能让我一辈子为这个决定后悔,所以估值不能不看的。利率中枢下移,估值容忍度可以提高,但是利率中枢开始回升的时候,就要关注估值。
为什么要强调小盘价值,就是强调既要小盘,也要估值合理。过去几年没涨的一些个股,一定是存在一些缺陷,但是现在我们开始关注这些个股。因为,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过去几年遭遇来戴维斯双杀,但是我认为他们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被数字化改造,会使得他们估值产生系统性的上移。
具体策略上,把握好A股业绩验证和展望的三个结构特征:
一是中游制造二季报供需格局有望继续改善,仍有较强的成本转嫁能力。但下半年中游制造供给可能逐步释放,而上游周期供给恢复较慢,上游周期可能持续侵蚀中游制造的盈利能力。中游制造二季报可能好于预期,而三四季报可能差于预期;上游周期则持续改善。
二是,创业板相对沪深300业绩趋势下半年将继续占优,基本面仍支持成长股相对收益。
三是,小盘股困境反转一季报已提前验证,后续商誉减值风险快速出清,小盘股从不可为到可为;经营性现金流流入率和投资性现金流流出率均维持高位,指示后续收入增长高弹性,继续战略看好小盘股,下半年小盘成长机会有望增加。
核心资产之间可能出现显著分化
券商中国记者:核心资产下半年会如何表现?
王胜:核心在资产将可能越来越偏向于获取贝塔收益,因为公募基金做赛道投资已经非常极致。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2020年4季度公募重仓股加权平均PB超过10倍的基金规模占比超过45%,2021年1季度规模占比超过35%,公募基金一致关注,Alpha属性势必减少,Beta属性增加。所以整个核心资产跟大盘会有齐涨共跌特征。
到来下半年,核心资产之间可能出现显著分化,因为2022年的业绩下半年就可以预期,就可以讨论业绩带来的安全边际。
以此为契机,业绩消化估值能力的差异,将主导核心资产内部分化。对于容易受到利率冲击的公募重仓股,考虑2022年业绩,隐含ERP仍低于历史均值的主要是食品饮料以及部分医药生物和电气设备个股;而隐含ERP将高于历史均值,股价有望体现较强韧性主要是电子、化工、机械设备,以及部分医药生物和电气设备(内部分化)个股。
中国可能走在10年长牛的路上
券商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通胀?后续通胀持续力度如何?将如何影响A股?
王胜:下半年我还是觉得美国通胀压力大于中国,中美股市命运互换。2021年的2月份美国的M2增速达到了27%,这个数字接近于中国2009年下半年的29%。美国通胀现在已经变成了灰犀牛。虽然美联储决定将刺激进行到底,但是通胀一定会到来,只不过美国对于通胀的容忍度再提高而已。
中国的通胀压力反而和2009年的美国一样,相对可控,所以我说是中美股市命运互换。中国可能走在10年长牛的路上,但是美国压力非常大,宽松政策短期也很难退出。中间会出现宽松的间歇期,即便这个间歇期,利率波动也会很大,风险资产波动也很大。
券商中国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周期行情,下半年周期是否还有更好的表现机会?
王胜:下半年抓周期的择时。周期我们看来供需确实非常好,借鉴2017年的经验,PPI见顶之后,周期的盈利能力还能在改善一段时间,所以2021年周期股盈利能力可能是逐季度改善,但是周期股不一定高增长就高股价,那是消费股的逻辑。
周期股的问题是一是过不去政策顶,二是过不去需求顶。一旦政策收紧预期确认,周期股的顶部区域就将确立。
外需方面,4月底5月初铜价上涨主要体现金融属性,美联储开始Taper预期引导,大宗商品和周期股可能都需要回吐金融属性带来的涨幅;事件性冲击后,外需预期可能仍有韧性,主要矛盾回归供需格局,有色和化工还有一波机会
内需周期展望上,2021年下半年内需亮点可能“兑现一个少一个”,内需周期供需格局总体不如外需周期,内需周期的投资机会仍主要来自于政策限产,管理层对于涨价的容忍度是跟踪的关键。 牛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