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有条千年古道,我竟然现在才知道
《家乡故事》系列之地域风貌藤田筱岭坳,一坳跨“两府”这儿有条有故事的古道文/吴里吉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辛丑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初八日春分,星期六,阴天多云。这是踏青拜山赏景的好时节。应友人相约,当天随同一群驴友去探寻被称为一坳跨“两府”的藤田筱岭坳古道。
筱岭坳——位于永丰县藤田镇岭南村(又名筱岭)与抚州市乐安县罗陂乡下排村交界的仙姑山。
从岭南村后沿着田间小路,渐渐进山。古道被拓宽后已变成泥巴山路,并不显陡,有几处路段仍残留有石头铺成的古道。我们一路随坡而上,在半山腰缓坡上逗留片刻后,继续往上爬,不一会儿就到达坳上。我停步定神一望,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地域,足有上百平米,这就是“筱岭坳”。
民间流传筱岭坳上五里,下五里。今天来看有点夸张,粗略估算在上三里,下三里之间,坡度呈三四十度不等。不管怎么说,筱岭坳地理位置独特,远近闻名,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古以来“有山必有庙,有坳就有亭。”长年香火不断的万应寺,坐落在坳中西侧,因正在维修,未能入内。不远处,建得有些简陋的风雨亭,昔日的喧闹声早已散去,孤零零的,一片破败荒凉。我们迈步走到坳的北边,意犹未尽,拍了几张合影照片作留念,也算是不虚此行。
筱岭坳是分界线,既是坳,又是“界碑”。坳南是吉安府永丰县辖区,坳北是抚州府乐安县地域。所以按地理学来讲一坳跨“两府”名正言顺。因此,双方历来认可,土地证为据,省志有记载。站在坳上,脚踏着春天芳香的泥土,鸟瞰仙姑山南北大好河山,美景尽收眼底。
据传,宋朝筱岭进士王炳文为打通前往抚州乐安的交通,带领族人在仙姑山山谷开辟了一条山路。后来王氏子孙又在土路的基础上铺设石头台阶,成了一条石径古道,上下坳全程近3000米,宽1米左右。为纪念筱岭王氏先贤的功德,两地边民把这儿起名“筱岭坳”。
以前,乐安罗陂一带盛产陶器和竹制品,深受永丰民众的青睐。陶器有缸、瓮、罐、钵等各种各样、规格不一的器皿;竹制品有椅、笼、篮、筛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地处边界,贸易往来频繁。乐安人将这些土特产品通过筱岭坳这条石径古道,源源不断运来永丰藤田街销售。藤田街市场繁荣,产品众多,商品丰富。那时,乐安人在藤田街也稍微占有一席之地,他们返回时带上石灰、盐巴、布匹和日用品去自用或贩卖,消费力度不可小觑。
筱岭坳不仅有千年石径古道,还有不少红色革命故事。据说,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2月25日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四军撤离东固,经吉水第一次来到永丰藤田从事革命活动,次日秘密绕道过筱岭坳去乐安金竹和宁都东韶。可见当时筱岭坳古道还是一条秘密红色交通线,留下了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
抗日战争时期,南昌沦陷,1944年,江西国立十三中迁往藤田岭南王氏大祠办学,南昌乡村师范迁往藤田温坊杨氏大祠办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随后两所学校作好准备撤回南昌。因交通不便,这两所学校的所有师生员工都肩扛手提带着物品,抄近路,徒步经筱岭坳古道过乐安走丰城返回到南昌。
筱岭坳古道,承载着太多的希望与梦想,为永丰周边和乐安方向人员往来,商品流动,促进市场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不可没。进入本世纪,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筱岭坳这条千年石径古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往日的辉煌不复存在,留下了一部沧桑而厚重的历史。
我们一行人分秒之间就过府过县,打通了历史与现代的时空隧道,令人瞬间穿越千年。已是正午,我们原路返回,结束了这次探寻之旅。
作者简介
吴里吉,男,61年,中共党员,1979年底至80年代初在北京军区驻石家庄某部队服役,后考入师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40余年。闲暇喜欢文学,爱好笔耕,记录生活中的见闻和拾忆。近年,业余撰稿,不时有文章见报刊、网络媒体。
作者近照
来源:永丰网
{:强:}有机会去走一走 去挖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