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舌尖上的清明
舌尖上的清明,品出春天的味道声临其境
领略风光旖旎的吉州美景尝尽其味无穷的吉州美食了解民淳俗厚的吉州民俗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一般在农历第三个月的上旬,而这时又正是美丽的春天,空气清新,是人们脱去笨重的冬衣外出踏青的大好时节,所以也叫“清明”、“踏青”。
在吉安市各县(市、区),每到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去乡下扫墓祭祖。如今提倡文明祭扫后,有的人选择在家或者在网上祭祀,也有的买了鲜花到祖先的坟前祭祀。近几年,作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吉安提倡文明祭祀,鼓励人们用鲜花祭扫或系“黄丝带”于手臂或手腕,以缅怀先辈,追思先人。
因此,清明节前家家户户平时难得一见的亲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祭扫坟茔,凭吊先祖。同时一家人趁着美好的春光,也得以相伴出游。
春季的吉安,温煦的春日暖阳将大地唤醒后,房前屋后的菜地里和空旷的田埂上,万物复生百花争艳,艾草就夹杂在这万紫千红之间,默默无闻地生长着。这时田野间、菜地里就会出现三五成群的采艾人,他们挎着小竹篮或拿着小布袋,在大自然的百草园里采摘艾叶。
回家后,将采摘的新鲜艾叶清洗干净,在热水中稍稍煮后,将煮熟的艾草用竹篮装着,在流动的清水下揉搓去除苦味。再用上好的糯米用水浸了磨成粉,也有细心的人家磨成米浆,再用细白布袋子吊起除去水分,这样磨的糯米粉细白、口感更好,只是做起来麻烦了许多。随后将上年的旱稻禾秆烧成灰,取其过滤的水,按一定的比例与艾草、糯米粉掺在一起揉推,使艾叶与糯米粉完全融合,白白的糯米粉成了一团翡翠一样翠绿的米巴。将这些米巴做成一个个直径四厘米的圆饼状、饺子状的米果,也可以用其擀制面皮在里面包上些鲜肉或者腊肉、笋、大蒜、芝麻、糖等馅料。
放在蒸屉里蒸熟后,一个个色泽翠绿、颜如绿宝石的艾叶米粿就出笼了。这样做出来的艾叶米粿吃起来,口感滑嫩而不腻,软中兼韧,甘中带苦,苦尽甘来,深受食客喜爱。
在吉州区曲濑镇高沙村,每到清明节前后,家家户户就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自己家里做客,品尝自家的美酒菜肴,到了傍晚还要吃艾叶米粿舞龙灯,好不热闹。据说500年前,龙氏的46世孙龙诘在这地方安家后,子孙们无以果腹,苦不堪言。龙诘看见河堤上长满了艾草,又看见一些动物吃了艾草以后也没什么反应,于是就采下艾草,用其煮熟做成米果团。谁知人们吃了以后,艾叶的特殊药用让人们少病少灾、神清气爽。以后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在河堤上采摘艾叶做成米果,度过饥荒。
还有一种传说,据说以前有一位姓艾的女子,她心灵手巧,识文断字,且长了一副菩萨心肠。有一年村里闹饥荒,人们饿的奄奄一息,她心急如焚,于是到野外采摘百草,做成菜饼充饥,为了不被毒草害死百姓,她一道道品尝,最终选择了艾叶米粿,救回了一位乡亲。
直到今天,人们还保持着吃艾叶米粿的习惯。由于艾叶有较强的季节性,如今的人们干脆将新鲜的艾叶放进冰箱冷藏保存,也有的人还将艾叶晒干保存,这样一来任何时候想吃艾叶米粿都不再是难事了。
清明时节,庐陵大地除了艾叶米粿,还盛产名茶。
茶的采摘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清明前或谷雨期间进行,在雨雾中采摘下刚刚冒出来的嫩芽,这才是制茶的极品原料。制作从茶叶分拣到制成,十多道工序,道道标准严格。因采自“清明前”,又有“明前茶”为最好的说法。
茶品的好坏与采摘的时间、地点以及制茶的技术都有很大的关系。据制茶的师傅讲,杀青的主要目的是炒至叶质变软、叶色变暗、折梗不断为止;初揉是在特制的竹盘中进行,揉至茶叶成条、茶汁刚要外溢为好;再炒的目的是弥补第一次杀青的不足,要求锅温高、时间短;复揉是使茶条进一步揉紧。搓条、搓团和提毫均在锅中进行。等茶叶有刺手感,白毫显露出来,即可出锅进行烘焙。稍经摊凉后,就可以包装上市了。
“不可一日无此君”说的就是茶。国人爱茶,沏茶敬茶也是吉安人待客饷客迎亲友不可或缺的礼节。在庐陵山区,几乎家家都种茶树,人人都会制茶,更喜爱喝茶。因此每逢乡镇的当圩日,一些茶友便会相邀来到集市的茶馆里,花个一两块钱点上一碟瓜子、油果子之类的小吃零食,再花五毛钱要来一壶滚烫的开水,从口袋里掏出自制的茶叶冲泡开。一首广为传唱的“请茶歌”唱的便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来源:微吉州
网上祭祀不如 脑中祭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