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耄耋老人的故事 ——记吉州区北门街理发师傅周树生
本帖最后由 烈火金刚周建平 于 2020-12-16 08:50 编辑每天清晨,吉州区北门街街巷道总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耄耋老人,手提着一个有些年代的编织带篮子,朝着原煤冶局旁边的理发店款款走来。他一身干干净净的着装,挺直的腰杆,耳聪目明地迈着健硕的步伐,让人肃然起敬。一张写满沧桑的面庞,让人顿悟到他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事老人,他就是家住吉州区北门街的耄耋老人——周树生。
周树生前辈出生于1932年,吉水县金滩镇柘塘村人,父母生育了十几个子女,由于旧社会艰难困苦的年代,多数小孩未成年就夭折了,最终只有四个男孩长大成人,周树生老人排行老三。而周树生老人自己也在解放初期开始,陆陆续续生育了十几个小孩,在那个生活和医疗条件都非常艰苦的时期,也只有六个个孩子成家立业,其余的小孩都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他饱经沧桑的不平凡故事,要从他孩提的时候说起……
周树生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为一场突如其来说不清道不明的大病,两天时间就夺走了他父亲年轻的生命,临终前只有周树生在他身边,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给这个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他的母亲——一个裹脚的农村妇女,肩负起了抚养五个男孩的重任,两年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排行最小的弟弟,又被病魔夺走了年仅六岁的幼小生命,屋漏偏逢连夜雨,灾难接踵而至,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增添了几分凄凉。
在这样历经磨难的逆境下,周树生因为生活所迫,八岁的年纪便背井离乡,来到金滩镇江对岸的深山沟东罗坑村学做篾匠活,那时的师傅对徒弟非常的苛刻严厉,稍有不如意,便以专用的竹篾工具伺候,周树生小小年纪,被师傅的竹篾直接打出尿来,这一年多的学篾生涯,周树生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当时周树生最怕的是天黑,每天收工后,周树生一个人总会伫立在村口,看着金滩的方向,仰望着星空以泪洗面寄托想家的哀愁,晚上睡觉做梦嘴里也是念叨着“咦呀(妈妈)、咦呀”,天亮后工友们总是提醒说,你昨晚又在梦里叫妈妈了。
几个月回一次家,这一切他都不告诉母亲,懂事的周树生是怕母亲为自己担忧。小小的年纪已经淬炼出了坚强的意志,别人都有幸福的童年,而周树生的童年,是在如此艰难困苦中度过,小小年纪饱经风霜和磨难,为母亲分忧解难,用脆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
这样艰难困苦的学做篾匠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之后周树生回到家里和母亲一道,开始种菜养家糊口,他挑不起一担水,便用脆落的肩膀和母亲一起扛起一桶水去园地浇菜,不为别的为的是生计,周树生老人每次谈及这里,总是风趣的说道,如果不是那段肩扛水桶的经历,我的个头兴许还能长得更高一些。
从小机灵可爱的周树生,引起了远房亲戚——姨娘、姨父的关注,在他们的帮助下,周树生的人生迎来了转机,开始走上了学理发的行当,彻底脱离了学篾匠的阴霾。周树生以他的机灵和乖巧博得了理发师傅和师娘的欢心,学徒生涯一帆风顺,直到手艺有成,到了出师单干的时候。那是他十九岁的年头,学徒时期铺就的人脉资源,注定了他与泰和县金滩附近的村庄老俵将来会结下不解之缘。因为自己尚未成家,刚开始理发单干的那个年代,周树生手提理发木箱,单程步行一百来里路,从吉安市来到泰和县金滩附近的几个村庄,每月定期给村民们理发赚点谷子换钱贴补家用,吃百家饭,睡百家床,这一干就是十来年。
这期间,老俵的热情以及淳朴的民风给周树生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乡里乡亲的宽厚待人,让周树生爱上了这片热土,时常夸奖泰和人民热情好客,这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在此期间,周树生也结实了不少的知心朋友,王金鹅、袁大文、周林志等等。这期间,周树生在泰和县租住了房子,每次去村里理发三五天后,就会返回泰和的家里调整一下。
解放后的1952年,周树生在大哥的撮合下,认识了金滩镇白鹭树村的良家女子许进秀,他们喜结连理,从此一生不离不弃,过上了夫唱妇随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结晶——第一个儿子就在1954年在泰和县城的租户家里降生,取名周大清。在泰和理发的这十来年,算是周树生人生当中幸福的时光,直到现在,周树生老人都念念不忘那段时光,感恩当地村民的深情厚谊,笔者陪同周树生老人故地重游,老人家总是包含深情的给我讲述当时的民风淳朴,发生的点点滴滴感人故事,老人家的那种怀旧和感恩的这种情怀,也同时感染了我,随着我对周树生老人的进一步了解,我对周树生老人也肃然起敬,顿悟到了他在我心目当中的伟大!
在泰和理发走村串户单干十年之后,集体合作化的道路在全国范围内铺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周树生只好离开这片深爱着的热土,回到老家,加入集体合作社,依旧从事理发店行业。期间,小孩陆陆续续出生,周树生老人又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前面出生的三个小孩,老大周大清三十几岁就因病英年早逝,接下来出生的两个小孩又在一岁前夭折。
老三周三请,五岁那年邻里小孩玩耍误将其一只眼睛打瞎,给这个原本饱经沧桑的家庭又一次的打击,夫妻两以泪洗面,却又无能为力,只有接受残酷的现实,默默的忍受煎熬。据老人家回忆,在当时的艰难环境下,总共有十多个小孩降生,到现在有五个小孩健康成长,两男三女,每每提及此事,老人家都是说生育的这十几个小孩,期间有夭折的,有人工流产的,老大又英年早逝,老三又被打瞎了一只眼睛,这段痛苦的经历老人家不愿意提起,只想用模糊的记忆去淡化忘却这段心酸的历史,我也深深理解他老人家内心的伤痛。
随着小孩陆续的出生,在当时艰苦的年代,养家糊口也是家庭需要面对的现实,老伴为了家庭的生计,毅然拖起了板车,加入了搬运队,靠卖苦力贴补家用,周树生老人在理发店靠赚取少许的工资,养家糊口。期间家庭又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因为他们两夫妻都来自农村,然后在城市落户,两边的农村亲戚源源不断来家里做客经商,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很多物资都是定量供应,包括大米,农村亲戚每次过来都是三五成群,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家里或多或少有客人光顾,就是在年关的时候,大年二十九都有客人在家停留。
一个月的口粮招待客人,要不了多久就没了,周树生两夫妻都是勤劳善良的老实人,宁愿自己饿着,也不愿怠慢了乡下的客人,每次回家,劳累了一天的周树生老人,回到家里没米下锅,只能去水塘边采摘一点别人不要的老掉了的马齿笕拿回家水煮放点盐,将就着充饥,第二天还要上班工作,同事们总感觉他没精打采,却不知他经历的艰辛,老人家满目沧桑动情的向笔者说道:这样的日子再持续一周十天,我肯定会饿死!听着这样的经历,我的心里也不尽潸然泪下!多么善良的老人呀,宁愿自己受饥挨饿,也要满足乡里亲戚吃饱饭。
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周树生老人因为长年累月的吃不饱饭,身体付出了代价,落下了严重的胃病,每次胃病发作,老人家都是拖着瘦弱的身躯,去找寻合适的桌柜木角顶着绞痛的胃,来减轻自己的痛苦,这病一拖就是几十年,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周树生老人终于挺不住病情的恶化,大口咯血送到北门医院急救,实施了胃切除手术。术后不到一个月,周树生老人拖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脆弱身躯,带着老伴的关心和牵挂,又早早拿起了理发剪。
到了退休年龄后,一生吃苦耐劳的周树生老人也一刻没有闲着,依然拿起剪子和刮刀干起自己的老本行,在北门街自己开店理发,这一干就是几十年。2016年,周树生老人家又经历了一次磨难和打击,跟随着自己一辈子吃苦的老伴不幸罹患重病,在北门医院住院期间,周树生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迈,依然扛起了晚上单独照顾老伴的重担,直到白天九点钟女儿过来接替,他又回到理发店干活,没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这一干就是半年多,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忍受如此的煎熬,是多么的不容易呀!更是何等的了不起呀!我问起老人家,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您的这份坚韧和执着?他的回答是:“老夫老妻,不离不弃就是我的力量源泉!”,在病床前和老伴聊天,周树生老人家眼里饱含着泪花,深情的说道:“舍不得你离开我”,老伴也安慰周树生老人说:“舍不得也要舍,总会有个先后,你身边还有儿女”,每每老人家动情的说道这段往事,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让笔者也不禁潸然泪下!
如今,周树生老人已步入耄耋之年,八十九岁高龄的老人家早已是儿孙四代满堂。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他,也终于露出了幸福灿烂的笑容,他嘴边说的更多的是感谢共产党的领导,给老百姓带来了如此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从艰难困苦的生活到如今迈入小康生活的水平,近百年的沧桑巨变,我有深切的体会,从吃不饱穿不暖的旧社会,到新社会幸福生活的巨变,我要感谢的是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我要忘记年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充分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最后,笔者即兴赋诗一首,祝愿敬送给我仰慕崇拜的周树生前辈!
耄耋捧桃不言老,
儿孙满堂幸福靠;
忘却年龄身康健,
五世会来凑热闹!
周建平
2020年12月14日笔 名字好耳熟,似乎哪里听过 中国人过上好日子不易,平平稳稳走下去,千万不要瞎折腾了。 可怜,饭都吃不饱,还要感谢xxx 好像是和我家有点亲。https://app.maidi.me/public/emotion/face_007.png现在老人家还住在北门吗? 老人家虽然读书不多,但心里亮堂啊。 guoganlin 发表于 2020-12-15 22:03
好像是和我家有点亲。现在老人家还住在北门吗?
是的,就在塔水桥社区旁边,有个周树生理发店,店面很小,一般只有上午会开一会儿。 我爷爷29年生,五岁丧父,跟母改嫁,28岁才成婚,一生就是标本式的中国农民,任劳任怨,15年过世。那个年代的农村农民都是过得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真的是要感谢共产党,让农民翻了身,才有了我们。 这文章写的,修饰词太多太杂乱,反而打断了行文节奏,看起来太累了。 金滩是吉水县吧,不是泰和金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