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藤编
本帖最后由 米豆豆 于 2020-9-24 19:57 编辑杨柳藤编
欧阳跃亲文/图
杨柳村是青原区富田镇一个并不大的村庄,让杨柳村出名的并不是这美丽的村名,而是上个世纪这个村庄藤编的手艺。
“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做藤编。村民编的藤椅不仅是婚嫁的必备嫁妆,还是单位人向往的座椅。”采访杨柳村藤编的最后“手艺人”匡训勋时,他很骄傲地说。
有趣的是,陪着我一同采访的村支书汪立红也附和道:“我结婚时的嫁妆就有两对藤椅,上面还嵌着‘1993年’字样,藤椅现在还在,结实着呢。”
杨柳村藤编手艺的兴起是一个外乡人带来的。匡训勋告诉我,70年代时,广东一个姓叶的男人来到了村里,投靠他的姐姐,同时把老家的藤编手艺也带来了。
最初村里只有一两户人家跟着学藤编技艺,因为市场不大,其他村民并不感兴趣。
成就杨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藤编村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80年代中期,省建三处开拔到富田境内的白云山水库,进行水利建设。一夜之间,偏远的山区涌进数千人。生态环保、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的藤椅突然成为了这些建设者们的“新宠”。
需求的猛增让杨柳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门路,村民纷纷学起了藤编手艺。一时间,家家户户齐动员,男男女女齐上阵。栋头、曾家坪、前家园、小镜、杨柳、石门楼、老古庙、石礅下8个自然村都成为了“藤编村”。
虽然几年后,随着白云山水库的竣工,建设者们都已离开,但“杨柳藤椅”的品牌却已是声名远播。密实、坚固、轻盈,和婉而富于美感的藤椅,转而成为百姓婚嫁必备的嫁妆,单位人必需的座椅。
匡训勋津津乐道地向我说起八十、九十年代“杨柳藤椅”畅销的盛况:在那个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是别的地方结婚流行的“四大件”。而在富田周边,藤椅却是不可或缺的嫁妆,也是挣脸面的奢侈品。一个大藤椅要卖60来元钱,一个小靠椅也要卖20多元。谁家嫁女,都要亲自来杨柳村定制大小两对藤椅。而那些吃公家饭的单位人,更是以拥有一张杨柳藤椅为骄傲。走亲访友,如果送去一张杨柳藤椅,那定会让东家高兴不已。
做好藤椅却十分不易。匡训勋告诉我,完成一张藤椅,需要经过采藤、打藤(削去藤上的节疤)、洗藤、煮藤、晒藤、做框、编织等繁琐的工序。
村民做藤椅所用的是小青藤,本地并没有,要采藤必须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去木湖山、焦源山、西华山、新圩的开山林场。青藤生长很慢,四年以上的青藤才能用来编藤器,8年生的藤条最好,却也不过筷子粗细。
采回藤条后,如何去掉藤条上的青皮是最关键的一步。去青皮不能用刀刮,那样会损坏藤芯的外皮,方法只有一个--蒸煮。把粗略收拾好的青藤团起来放入木桶甑,大火蒸煮3小时以上,外面的青皮一撕就留下白白的藤芯。如果蒸煮时间不够,没把藤条煮熟煮透,那青皮无论用什么方法也去除不了,还会留下难看的色斑。去除龙青皮的藤条用清水洗净后就要赶快拿到太阳地下晒干水分,否则白色的藤芯很容长霉。
藤条准备好后,就要开始做木框或者篾框了。这是藤椅是否结实、美观的基础。最初的时候村民做框大都用刺藤,由于硬度不够,做好的藤椅没用多久就东倒西歪变形严重。后来改用硬度更高的荆柴或叠加的老竹条才解决了这难题。
每张藤椅都是有温度的,因为他凝结着手艺人的疼痛和用心。匡训勋有个外号叫“老会”,他说这是村民对他手艺的肯定。
做藤椅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剪刀、一把撬刀即可。但做藤椅的苦和痛只有经历者才知道。匡训勋说,要想把藤条紧紧缠住框架,靠的是“阴劲”,表面看起来手艺人不紧不慢地一圈一圈缠绕着,实际上每缠绕一圈,他们都要用尽全身力气拉扯紧实,没一会,他们的衣服就会透湿。由于藤条很细,用力基本靠大拇指和食指,因此缠藤一天下来,手指肚上都会勒出深深的一道槽,晚上休息时,钻心的疼让人彻夜难眠。而在冬天编藤更是苦不堪言,由于气候干燥,藤芯要不停地用温水烫软才能缠上。一会冷一会热,每个手艺人的手上都是豁开的口子,一沾水就钻心的疼。
时代的变迁,让杨柳村的藤编不再名副其实了,由于卖不起价钱,村里仅剩下匡、黄、尹三户人家还在坚守。匡训勋也曾经尝试过用“缅甸藤”、人造藤来编藤椅,但最后都放弃了。他说:“亲手采来小青藤编的东西,散发着泥土的味道,如同与大自然在默默地相望和絮叨着什么,这种温暖的感觉才是手艺人坚守的初心。”
这个东西确实好,坐上冬暖夏凉的。 手艺人啊 , 现在少了 什么价位?现在还有卖吗? 有,但得等,单子比较多 镇上年轻人好少 这个坐的舒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