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印象27--削扁担
削扁担
欧阳跃亲文/图
在革命圣地井冈山,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一根扁担两头弯,毛委员用它把米担,来回走了百多里,从宁冈挑上井冈山......烽火岁月里,这根扁担,一头挑着信仰,一头挑着革命。
在井冈山下的青原区值夏镇的大前村,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削扁担为生,但这根扁担,对他们而言,一头挑的是生活,一头挑的是日月。
采访胡义金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天,听说我要来,他辞掉了其他的活,一直等着我。他拿出一根自己亲手做的扁担给我看,扁担两头分别刻着“1999年制”“义金”,滑溜溜的扁担已经起了包浆,泛出温润婉约的琥珀光。他告诉我,这根扁担陪伴了他20多年,挑过柴草、稻谷、粪尿、井水、蔬菜......无数的汗水浸润,无数次的肩膀来回磨蹭,它承托着胡义金岁月的风霜雨雪,也承托着胡义金削扁担的苦辣酸甜。
胡义金削扁担的手艺是跟着他父亲胡仁河学的,而他父亲的手艺则是跟着上辈的村民学的,至今这门手艺传了多少代,胡义金也不清楚,但他记得父亲跟他说过,村里最早削扁担的师傅名字叫梁家煊,如果还活着的话,已经有120多岁了。
“
大前的扁担,樟溪的锡,龚家的狮灯,源头的石。”流传至今的这句值夏老话,告诉我,在那些不算久远的日子里,这些手艺曾今是多么的吃香和辉煌。如今,这些手艺都将沉入历史的尘埃里,或许不再会被后人提起,胡义金满眼的哀怨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
胡义金说,空闲的时候,64岁的他更喜欢独坐在家门口,把父亲和自己亲手削的扁担抱出来,逐根地捋一捋,似乎总想将过去的印象捋得更清晰一些。因为,他忘不了自己削扁担的青春岁月,也忘不了因扁担而结缘的甜蜜爱情。
“以粮为纲”的年代,兴修水利、大建农田是“政治任务”,对扁担的需求特别大。大前村委会的路边、枫山、下房、元背、赤岗山、樟溪、渡村几个自然村,百分之八十的男人都靠上山削扁担搞副业贴补家用。为此,值夏公社还特批大前村成立了“长期副业组”。
小小扁担,是农村每家每户必备的农具。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大前村的扁担都是木制的。削扁担看起来挺简单,担真要削得扎实耐用,也不是那么容易。木扁担一般选择坚韧、质地硬、不易开裂、没有结疤和虫蛀的木材,比如乌皮元、柞木、黄檀木、桑木、水丝荆木。女人用的扁担常用乌皮元、柞木削成,柔韧度好又轻便。水丝荆木最沉,柔韧度最好,即使弯成半圆也不会断裂。
一根扁担要削多长,也有讲究,大致可以分短、中、长三种。“扁担齐口,挑着就走”这俗语很形象地道出了扁担常用的长度,就是把扁担立在地上,另一端齐着嘴巴就是最合适的长度。本地人喜欢用短、中长度的扁担,而樟树、南昌一带的农民喜欢用长扁担,因为那里的农户常在扁担两端分别挑两个箩筐或者木桶。
“扁担软前不软肩”这是刨削扁担的关键。如果削得太硬,人挑着不好走步,走不了多远就会压得肩膀生痛;如果削得太软,则容易断裂。刨削扁担的肩峰(中间部位)要厚一些宽一些,两头要削得细一些、薄一些。这样挑重物时,肩膀才不会疼,而且走起路来,扁担忽闪忽闪上下颤动,会轻松许多。
13岁,胡义金就经常跟着父亲上山。高中毕业后,他正式加入了村里削扁担的队伍。大前村没有山,削扁担的原木必须要到离家几十里远的吉水大坳、富田白云山、东固山去砍。农忙时节一过,大前村的男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蜂拥而出,挑着粮食、衣被以及砍削的工具朝大山开拔,十天半个月后才会回到村里,带回成千上万的扁担粗胚。
“这样的苦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得到。”胡义金说起上山砍扁担的事就激动不已。每天天蒙蒙亮,他们就揣着中午的伙食(饭团和咸菜)上山了,找寻心仪的“扁担树”。为多备下扁担粗胚木料,他们每天要砍倒三四棵树,并顺着树的经脉剖成20来根。太阳西下,每个人肩膀上都扛着两捆重达一百来斤“扁担料”走几里山路回到借住的山里人家。等所有人都备足了扁担料,他们才从山外叫来拖拉机把料运回村里,进一步加工成扁担,然后通过船运送到南昌、上海等地销售。
手艺好自然吃香。那时的大前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嫁就嫁大前郎,有吃有穿好生活”。胡义金有文化手艺又好,找他买扁担的人总是趋之若鹜。也正是靠着这门手艺,他娶上了对面村里的一个好姑娘。老丈人开始还不同意,特意在冬修水利时节给胡义金出了一道考题----要他削两根扁担。没过两天,当胡义金把两根黄檀木的扁担交到老丈人手里时,可把他高兴坏了。看着结实光滑,刚柔并济的扁担,老丈人一个劲地点这头。就冲着这手艺,把女儿嫁给胡义金绝对错不了。
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大前村正是靠着这削扁担的手艺,扛过了六十年代的艰难日子,挑回了七十年代的富裕生活。可如今,用扁担的人越来越少,昔日的扁担村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
“拿根扁担回去留着纪念吧,也许这门手艺就到我们这一辈结束了。”临走的时候,胡义金诚恳地挑了一根他的“得意之作”送给了我。
是啊,这根农家最简单最常用的扁担,它传递的一个农民对家的担当和责任,它肩负的是一个农民对这门手艺的执着和用心,它凝结的是一个农民对这门手艺的不舍和惋惜。
这位师傅好面熟,我外公也有一门老手艺拉得一手好二胡,小时候听过外公拉二胡,不过这些都成回忆了。 想想小时候,农忙季节,挑不动也得挑,压得想哭都哭不出来 已被永久封号 发表于 2020-09-12 18:58
想想小时候,农忙季节,挑不动也得挑,压得想哭都哭不出来
哈哈 文字写得好,传统正在失传。 已被永久封号 发表于 2020-09-12 18:58
想想小时候,农忙季节,挑不动也得挑,压得想哭都哭不出来
这个确实,压的肩膀痛的要命 他这个做扁担的手艺,在我们这里简直就是小儿科,在95年之前,我们这里的扁担,锄把,锹把之类的,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只是现在农村机械化程度高了,这些产品没有市场了,年轻人选择去外面打工。亲爱的记者,如果你有兴趣,去吉水县阜田镇池头村去采访一下,保证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现在还有一部分人在从事加工锄把,扁担这个行业. 现在封山育林,不允许砍伐那几种做扁担的树木了,如果现在是大量做的,一定不是用扁担木做的 已被永久封号 发表于 2020-09-12 18:58
想想小时候,农忙季节,挑不动也得挑,压得想哭都哭不出来
同感 科学技术发展,有些传统或者技术该淘汰就要淘汰。
比如拔秧莳田,抛过秧的老表绝对不会怀念弯腰一整天莳田的苦日子。
页:
[1]
2